“强基计划”上海考生录取通知书首批已送达!4位优秀复旦新生分享学习经验
2022-07-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章佩林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为国担当,能承担科技创新、科教兴国重任的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复旦大学首批上海“强基计划”通知书昨天起将陆续送达考生手中。什么样的学生报考了?有哪些学习好经验可以复制推广?4名新生这样分享——

 · 林子允 · 

繁忙学习也不要忽视交流

▌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录取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从小,我对数学就比较好奇,爱在数学这个学科上钻研。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就读时,数学老师会给我们拓展很多数学知识,学得越多越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我开始无比热爱数学。数学,一方面是严谨的,一步步的推导严丝合缝;另一方面又是充满想象力的,猜想的提出、天才般的证明,都是人类灵感的结晶。

学习方法上,首先,繁忙的学习中不要忽视同学之间的交流。集体的智慧往往能产生一个人想不到的新见解、好方法。同时,交流想法和见解也是理清自己思绪的过程,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有基础知识点,要先构建、理清基础知识网络,并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补充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在大脑中架构,比如说语文、英语这些专业,也可以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来强化记忆。

此外,还要灵活、合理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保持平和的学习心态,跟随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被外界干扰影响。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充足的睡眠。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会我规划学习时间的能力,我将带着这个良好习惯,在大学里继续享受探索数学的乐趣。

 · 李好恩 · 

拒绝无谓熬夜善于总结和反思

毕业于上海市七宝中学,录取至哲学专业

我和哲学结缘、和复旦结缘,始于三年前。我曾连续三年来到复旦参加哲学课堂,在课堂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哲学在反思与批判中深入事物根基处的精神强力,更是切身领会到哲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给人带来的超越性、本真性的伦理姿态和社会关怀。走近哲学、感悟哲学的魅力后,我选择将哲学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

在日常学习之余,我时常会沉下心来阅读哲学书籍,从多本哲学史、现代哲学的导论,到哲学家们的原著原典,再到相关领域的专题论文。同时,我关注了哲学类微信公众号,阅读其中优质文章。我还常常聆听哲学相关的线上专题讲座,感受学术研讨氛围。我乐于在哲学的世界里游历。

我认为,高效学习的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既要排除外界干扰,又要拒绝无谓的熬夜。其次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搞懂知识的原理,这比题目本身更为重要。

 · 曹立行 · 

课前预习有助于提前把握重点难点

毕业于上海市金山中学,录取至历史学专业

童年时通过儿童读物接触到历史,少年时通过纪录片、书籍等进一步了解历史,渐渐地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未来,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时常这样问自己。我想,自己不能仅停留在历史爱好者这一水平,而是要学好、学透历史,争取成为一名历史研究者。

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我通常都是边阅读边思考,尝试建构出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历史教会了我许多,它不仅让我形成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

我觉得,每门学科的学习有许多共同点。课前认真预习有助于我们提前把握重点难点,课中关注不起眼的细节、做到不遗漏知识点,课后认真完成习题、及时答疑、查漏补缺,是学好每门学科的必要方法。每天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我们学起来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历史”带我走进复旦。进入大学后,我将继续进取,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研究者。

 · 牟旸 · 

上课认真听下课认真做

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录取至物理学专业

作为物理竞赛生,参加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是我的不二选择。选择物理专业,不仅仅是因为物理是我的学习强项,更重要的是我对物理纯粹的热爱。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感到由衷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源自于我答对题目后的成就感,也源自于我在学习、掌握物理模型之后的一种充实感,这些使我在学习中不知疲倦。

我的学习原则是:上课认真听,下课认真做。认真听的基本标准是,课上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能听懂、理解老师讲的知识点是什么、怎么用,进而在自己脑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如果课上没理解的话,要一直追问,直至了解透彻。而检验是否掌握的方法就是试着去讲给同学听,同学们若是听明白了,那说明自己就真的弄懂了。

认真做的标准,是争取成为“出题人”。在能做对题目的情况下,我还会去考虑这个题目涵盖了哪些知识点,这几个知识点有没有联系等等,进而去了解出题人的思路——为什么这道题会这样出。也正是如此,我能比较快速看出这类题目的“坑”在哪,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进入大学后,我将持续努力,不断汲取物理知识。未来我希望将我掌握的物理知识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在物理领域做出研究成果,为国家基础学科贡献青年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章佩林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