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临失传到发扬光大!在上海有一群人,从未停止对“针刺麻醉”的探索研究
2022-07-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上海是针刺麻醉的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医学专家推出的“针刺麻醉”,曾在70年代走向世界,后因饱受争议被叫停。

不过,在上海,有一个团队,一群人,从未停止对针刺麻醉的探索研究,全国针刺麻醉领军人物、周嘉教授正是这支团队的领路人。7月30日,记者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下简称“岳阳医院”)举办的这场纪录片《针尖下的生命奇迹》暨现代针刺麻醉创新发展研讨会了解到,周嘉教授如何带领团队将这项濒临失传的中国原创技术被重新“捡”回,并发扬光大,在加速患者康复的道路上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

 ◇ 曾走出世界,后又受广泛质疑 ◇ 

针刺麻醉,是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用手捻针或电针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达到镇痛目的,使手术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

针刺麻醉是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医学研究领域之一,它将古老的针刺技术与现代的麻醉技术在外科领域进行完美的结合,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推动针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手术患者,以及在如战争、灾难等缺少麻药的特定情况下,针刺麻醉也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但是,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技术在国内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从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第一例针刺麻醉扁桃体摘除手术开始,开辟了针刺麻醉这一全新的领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肺科医院和仁济医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辅助下的肺切除手术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标志着针刺麻醉可以适用于大型手术中,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但是,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它不具备肌肉松弛作用,无法达到100%的镇痛、镇静效果,加之对针刺麻醉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手术适应症的把握不精确,有悖于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要求等;以及针刺麻醉技术劳务收费低廉等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针刺麻醉的功效受到广泛的质疑,逐渐式微。

 ◇ 团队致力于针刺麻醉的传承和创新 ◇ 

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被诸多医院喊停,但此后仍坚持在临床开展这项技术的上海仁济医院、曙光医院等,却在2005、2006年吸引了英国、德国、法国等媒体前来跟踪报道。

“2000年,我出国深造学成回国,收到一封23岁的新疆女孩的信。”周嘉教授说,这名新疆女孩的梦想就是出国深造,但苦于先天性心脏病,迟迟无法圆梦,想动手术,又怕麻药影响术后记性,不能备战GRE考试,听闻上海还有针麻手术,慕名相求。最终周嘉在团队的努力下,帮这名新疆女孩完成了手术。

从2001年起,周嘉带领团队改良了以往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提出了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的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应用范围更广的技术规范。团队成功施行了700多例无气管插管的针药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00多例无气管插管的针药复合麻醉下胸腔镜肺部手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将这一技术在全市多家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中进行临床研究和技术推广。

2005年,团队顺利完成的一例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被BBC现场采访并全球报道,让我国沉寂了20多年的针刺麻醉技术再次被世界认识和关注。

团队对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完善发展,让针刺麻醉这一国粹又回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期”。

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肺手术中,无气管插管的现代针刺麻醉与常规气静全麻的临床结果同期比较,显著减少了70%-80%的麻药使用量,有效减少了术后疼痛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加快了术后康复,缩短了住院天数,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

 ◇ 用大爱创造无数医学奇迹 ◇ 

心脏手术是外科手术之中最难的手术,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针刺麻醉在难度最大的心脏手术之中发挥了非常神奇的作用。一根小小的银针,如何拯救一条条宝贵生命?带着这样的问题,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团队走近了上海岳阳医院周嘉教授领衔的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历时一年半跟拍大量真实感人的案例,完成了纪录片《针尖下的生命奇迹》。

“我今天特别激动,非常感谢周嘉院长团队。”纪录片中的主人公,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何玉兰来到了研讨会现场,“我当时用了现代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完这么大的心脏手术,医生一叫我就醒了,恢复得特别快。”

“我之前也上过全麻开过大刀,术后昏睡了七八个小时,醒后还恶心呕吐了好几天,非常难受。”何阿姨的爱人老魏也感慨地说到,“我看她这次心脏手术刚结束,人就是清醒的,也没啥难受,进食、活动都非常快,奇迹般的康复都归功于现代针刺麻醉技术,这么好的技术应该要多多推广。”

如今,周嘉教授领衔的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在上海市卫健委员、市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已成功开展了数万余例的各类针刺麻醉手术。团队重新确定了现代针刺麻醉的优势病种,明确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制定了临床应用规范和手术指南,使上海的针刺麻醉成为全国开展针刺麻醉临床实践的排头兵,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刺麻醉临床基地。

“针刺麻醉在解决现有医学难题、造福患者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可能开辟出一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新路径,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建议团队,今后的临床研究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针刺麻醉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方案优化;二是针刺麻醉的效应机制研究;三是针刺与麻醉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力争产出有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成果。

“希望团队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将这项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应用,造福更多患者。”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表示,将不遗余力地与市卫健委、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关心推动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中医药国际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如今,在这个团队、这群人的努力下,针刺麻醉从这里再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