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1954年写给李书城的信札原件,今天“回”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
2022-08-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李书城及其家人的故事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书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民主爱国人士,其胞弟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二人的上海家中召开。今天,一封1954年写给李书城的信札原件又“回”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

一大会场陈设物件

李书城及夫人起到重要作用

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后人长期对中共一大会址怀有深厚感情,对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各项工作一直报以关心和支持。今天,李书城幼子李声和的长子——李振亚先生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无偿捐赠了三套与李书城及其夫人薛文淑有关的珍贵实物。

其中,印有“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用笺”字样的泛黄信纸,记录着1954年的一段往事:

“惟对于上述三处之房屋式样及内部恢复原状布置诸端,尚存许多疑问,因思上海望志路108号原为先生住宅,印象比较深刻。为此,我馆拟在下月中旬敦请尊夫人来沪一行,帮助我馆勘察关于恢复原状布置工作。我馆至时当派专人来京迎接,敬希能予协助为感……”

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于1954年2月23日写给李书城的书信原件,内容是邀请其夫人薛文淑赴沪对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进行考证。

此次捐赠意义特殊。“今天迎来的客人,也可以说有着半重‘主人’的身份,因为中共一大会址曾是他们家祖辈的寓所,没有他们在此居住,中共一大也不会在此召开。”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据了解,在建国初期寻找勘实和复原中共一大会址的过程中,李书城和他的家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一大会场陈设的位置、摆放的那些家具物件样式,李书城及其夫人薛文淑在当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信笺从这里寄出,今天又‘回’到一大,这再次印证了中共一大纪念馆与李家人的深厚历史因缘。”薛峰说道。

革命遗物熠熠生辉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除了信札原件,此次,李书城出席各种重要会议时曾使用过的公文包、李书城夫妇以及全家人在不同时期的珍贵原版照片也无偿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

“我有幸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家里头有好些珍贵历史物件过去都是由我父亲保管的,父亲去世以后,这些就由我来保管,所以,我还要陆续整理好,把老一辈革命家的遗物陆续捐赠出来。”已经66岁的李振亚表示,将这些遗物无偿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是前人的夙愿,更是“物归原主”,之后,这些遗物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这也是非常有益于国家的事。

据介绍,今年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纪念馆正全力打造建馆70周年文物史料纪念展。届时,这些珍贵展品可以在这次展览中全新亮相,见证中共一大纪念馆70年岁月不平凡的发展,展现李汉俊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贡献。

薛峰说,革命遗物是红色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反映,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和永恒载体。中共一大纪念馆将收藏好、利用好、展示好这些藏品,切实发挥其历史价值和教育作用,让广大观众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交相辉映,让红色血脉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永放光芒。

捐赠仪式结束后,李振亚一行还参加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组织的小型座谈会。会上,李振亚及其亲属向大家讲述了关于李书城一家鲜为人知、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尽管那段奔腾激荡的岁月已经远去,但前辈们投身革命、追求真理、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据了解,中共一大纪念馆自2021年6月向公众开放以来,为丰富馆藏、助力宣传,举办了多场“有实其积”系列捐赠活动。众多革命后人、艺术家、收藏家、非遗传承大师等将珍贵的红色文物、精彩纷呈的佳作、非遗工艺品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极大丰富了馆藏资源。该系列活动反响空前热烈,形成了一大独特的红色资源品牌。今天的这场捐赠,也是“有实其积”系列捐赠活动的第12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