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上海青春力|从折纸到折叠,这个设计师有意思
2022-08-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出差或旅游,想要带着心仪的几个时尚包包一起走,无奈包包易变形,放在行李箱里不方便。基于这样的场景,华人设计师陈禹受传统折纸工艺启发,想到了打造自己的折叠包品牌YEE SI。

从2017年迄今,这一设计师品牌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从一名不闻窗外事的纯粹设计师,到负责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全流程的把控、品牌的成长也伴随着这名青年设计师的个人成长。未来,他还希望将折叠的概念引入到家居,继续在功能性设计品牌领域深耕。

不想过分强调国潮元素

内核却充满中国文化的基因

随着静安五五购物节的开幕,YEE SI的天猫旗舰店也将迎来销售旺季。最近的陈禹异常忙碌,一头要兼顾上海这边的购物节活动,另一头他在忙着为参加纽约时装周做准备。

这个只有5岁的青年设计师品牌是陈禹与其合伙人周盈西在2017年创立于纽约,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折纸元素,希望通过独特的几何可折叠设计,实现艺术形态与实用功能的结合。

YEE SI是中文“意思”的谐音,寓意做一个“有意思”的品牌。没想到在美国因为与国际巨星Kanye West的个人品牌Yeezy读音相近,他曾收到律师函,要求停用品牌名称。在四年不懈努力和谈判下,最终YEE SI成功注册,在美国存活了下来。

在自主创业前,他曾任职于全球闻名的施德明设计工作室和五角设计公司,经手的都是全球知名公司的大项目。从品牌设计师到转型成为品牌主理人,虽说差了三个字,却意味着重新起步。

褪去了大公司设计师的光环,如今的他对品牌的设计要求是“富有人情味,老百姓能用得起的好设计”。在他看来,设计师品牌应该更平民一点,设计最终要为人服务。

在选择设计品类上,陈禹不走寻常路地选择了折叠包这个赛道。“我希望走差异化路线,用平面思维的视角来做时尚包包。通过不一样的点线面的设计增强包包的功能性。比如针对消费者出行场景的市场痛点,即担心包包会被压坏,为他们订制时尚出行的包包。”

2020年3月,YEE SI在中国市场,有了自己的天猫旗舰店,还与近百个线下买手店和自营快闪店合作销售。YEE SI的客户中不乏时尚的年轻人,他们中有的人以前旅行时一口气要带两三个包包,只能选取小方形的定型包,想方设法用衣服撑住,让包包不变形,现在却可以轻易地将包包折叠后压箱底。“对于特别喜欢拍照的年轻人而言,行李箱的容量有限,YEE SI的箱包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未来,陈禹还希望做跨品类的开发,比如尝试折叠家居。他告诉记者,计划先从小摆件开始试水,待市场接纳度高了后再尝试折叠大家居。

这几年流行国潮,陈禹对国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表面上看我们的设计是很现代的,但骨子里却带着中国的基因。事实上,中国传统折纸的概念始终贯穿于我们折叠包设计的全过程。我们在设计时不会很刻意地呈现很中国化的符号。我认为,无国界的设计反而能获得中外欣赏。不想过分地强调国潮的中国元素,内核却是充满中国文化的DNA。”

做当下的设计

打造设计与实用兼顾的爆款

陈禹的作品曾荣获国内外上百个设计奖项,不仅曾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展出,而且被50余本专业书籍所收录。即便如此,他也跨不过被抄袭和设计瓶颈这两道坎。

YEE SI曾和国内知名品牌打过抄袭官司,也被不少品牌仿冒。对抄袭这件事,陈禹是这么想通的:设计师如果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就不怕被抄袭,抄袭的人永远是滞后的。抄袭,说明他们看到了我们的价值。这样的事需要指责,却不可避免。

这几年,国内的业务增长很快。消费者对折叠包的接纳度越来越高,这让陈禹看到了曙光。但前不久的疫情封控也让这个年轻的品牌遭遇了消费额下滑之痛。他尝试了自救,“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力推店铺自播和达人直播带货,通过短视频拉流量,通过自播拓展端口。”

对外,要抵御抄袭;对内,他对团队的要求一直没有变:打造设计与实用兼顾的爆款。“爆款的诞生固然和营销手段有关,但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很多爆款无法复制是有原因的。”

陈禹逐渐领悟到,品牌创始人自身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天花板。这些年,他也为了品牌成长不断地做自我调整。学法务、财务、管理等知识,摸索团队搭建窍门。

他认为,如果只具有设计师思维无法做好一个品牌。因为设计师永远只是商业链中的一环。要做一名懂设计的商人。“很多设计师无法预判市场。‘我是一个天才设计师,市场必须要为我买单’的逻辑是不成立的。我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做当下的设计,不要做身后才名声大振的梵高。才华不被人理解是很痛苦的。当下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的设计比市场具备前瞻性即可。我们要设计又好又让消费者可以买单的商品。”

在创业之余,陈禹还热衷于为同济等高校的大学生上讲座、做辅导。“一名好的设计师,缺少不了老师的帮助。我很幸运,这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好老师。我希望像当年的老师们一样,能给这些大学生一点启发,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为职业规划多做一些积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