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旧书店与爱书人的温暖记忆,在大学路的转角继续彼此守望
2022-08-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暂别了大半年的复旦旧书店上周六老店新开,易址在了大学路的转角伟德路88号。空间更宽敞了,但显然还来不及精致拾掇,很多书籍都还没上架,直接堆在了地上,但就是这样的氛围感,似乎才和“旧书店”的名字更相配。高温天里,新老读者络绎不绝,迎来重逢,找回线下旧书堆里淘宝贝的乐趣。

  == 书店一定要开在大学边上 ==  

从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前的书摊,到政肃路菜场2楼的书店,张强夫妇扎根复旦大学周边20多年经营着旧书生意。收书和卖书,成为了他俩每一天的生活旋律。

“最开始摆地摊的时候,那边还有地道,城管队追我的时候,我就躲到了地道里。终于,风里雨里一路走来,越来越好了。”一路走来,张强对旧书店充满着感情。

去年底,配合社区改造,书店在政肃路上的旧址暂停营业。消息传出,潮水般涌来的读者在一周时间搬走了3万册书。不仅是为了再淘一波书,对老读者而言,是想亲自讨到一个答案:旧书店的下一站去哪儿?

那时,张强自己都不知道,他只是觉得,书店一定要开在大学周边。“复旦是最理想的,这里沉淀了20年的基础,当然,我也想过,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去华师大、同济周边碰运气了。”

店主

就在正式关店的时候,“来大学路吧”的橄榄枝抛向了张强。“一开始,我并不心动,觉得太繁华了,租金太高了,我负担不起。”

被热心地召唤了几次,张强勉强前去打样,这一看才发现地理位置实属不错——距离复旦东门400米,离财大也是400米,在大学路的尽头转角处。“倒是很不错,虽然僻静了一点,但似乎更适合书店的性格。读书嘛,还是需要安静的阅读和思考。”

有着复旦周边读者群的基础,这里可以一试。这个信念在张强的心头越来越坚定。在杨浦区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下,今年年初,新店的租约敲定了。

  == 让老读者找到熟悉味道 ==  

为了给爱书人更好的环境,书店的面积从原来的67平方米增加到了125平方米,书店新增了中央空调、新的阅读空间和展示空间。

“原来的空间,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会受不了的,在旧书的包围中,太逼仄了。只有真正的爱书人才觉得如获至宝,掉落在天堂一般。”张强的爱人张芹这样告诉记者。

装修后,熬了几个通宵,新店的书已经装填超过了3万本。从微信群里招募到的两名爱书志愿者,提前来帮夫妇俩将书上到书架上。但还有好多书来不及整理拾掇,在通道里错落地堆放着,却不失为一道特有的风景。

店门口的窗框上,那句“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曾是复旦老教授周振鹤在老店留言册第一页上所题。店内显眼位置还挂出了老读者们熟悉的由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题写的“有福读书”、上海大学于建海教授所题的“复旦旧书店乃吾读书人之天堂”,收银柜台背面墙上那幅叔本华的画像,都堪称是老店里最经典的“装饰”。

特别是木质楼梯、二层环形阁楼、木质书柜,无一不让老读者找到熟悉的味道。“听到大家说,这里还能找到原来的味道,我就开心了。”张强说。

新店还有了全新的展示区,这是张强特别欣慰之处。这里展示从木刻、石印、铅印,再到胶版的图书印刷演变过程。“不少学生连胶版和铅印都分不清,我觉得,我们书店有这个责任让大家知道。”

“我们以文史哲为主,我希望大家进来的时候不用目的性太强,太强实际上也没用,与一本好书的相遇都是‘随缘’。”张强相信,沉下心来去阅读,漫无目的地阅读,可能某一本书会改变他的阅读兴趣,甚至于学术的方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换到新空间后,依然不会把书的分类做得太仔细,是一种刻意而为。最近,书店将一边开张一边加紧整理,从而粗略分出外文区、儿童区、艺术区,其他的书还会笼统放在一起。

  == 淘书的过程充满惊喜 ==  

“来这里每次都是乱逛,看上哪个买哪个,不是带着目的来的。老板一直会发朋友圈,一天发好多,大家都能看到他新搞到哪些书。”00后的大二学生牛同学和他高中同学昨天下午一起来到书店淘宝,“我是二军大的学生,因为就读和复旦的一个联合培养项目,第一年是在复旦度过的,此前一直去政肃路的旧址,现在就一路追了过来。”

在书架的夹缝中,牛同学看中了1974年版的一套全四册《红楼梦》。“许多旧书的内页里,可能有一些原主人的读书笔记。这个很好玩,有的时候,读着读着还会遇见一张写满字的纸,这就更好玩了,仿佛是一场对话。”

爱书人小汪昨天下午在书店里一口气淘到了《中国古籍印刷史》《艺文轶话》《四书集注》等近10本书,“特别是《四书集注》,让我怦然心动。这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有原文,有批注,我还想着去背诵一下,以此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何先生则是一位与复旦旧书店相识十年的书友,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很多都已经绝版了,但他在复旦旧书店里淘到过,还买到过影印本。在许多老主顾看来,与好书不经意之间的邂逅,是很多新书店里找不到的特有感觉。

做了那么多年的图书生意,虽然从没有上过大学,但张强觉得,对于文化传播上,自己有一份责任。易址重开后的复旦旧书店,营业到晚上9点半,比过去延长两个小时,因为大学路周边年轻人多,晚上更热闹,但书店读者里有不少老年人,他们习惯早上来。因而,宁可关店晚,不能开店晚。

“对我来说,书不只是商品,书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络感情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能把一位学者的书拿过来传给下一位学者、下一个读者,就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递。复旦旧书店,也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张强说。

张强许下心愿,就让复旦旧书店与爱书人的温暖记忆,在大学路的转角继续彼此守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