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不惧高温,他们依然做好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37℃的高温天,家庭医生沈轶一口气爬到4楼的家庭病床王阿婆家,王阿婆家的大门早已打开,两瓶冰镇矿泉水已经摆在了桌上,全家人正盼着他的到来。“4年多了,每周都等着沈医生上门,与其说是家庭医生,更像是我们的亲人。”老人说。
连续高温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但是,包括沈轶在内的一群居民健康守护者忙碌的脚步依旧不停,通过上门出诊、随访、代配药等暖心举措为居民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来自杨浦区四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沈轶心中一直有一个目标:用自己的努力守护居民的健康。
爬上5楼,早已全身湿透
上周三下午13时不到,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结束上午的门诊,简单地扒了几口饭,沈轶拎起自己的药箱,开始了当天的家庭病床上门服务。“我目前有三张家庭病床,原则上每周一定要去一次,否则放心不下。”
十多年前,沈轶来到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之后就开始接管家庭病床。沈轶的家庭病床大多在附近的老式小区,平时他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电动车,用他的话说“电动车最方便最快”。
扫码进入小区,沈轶一口气爬上5楼张阿婆的家。老式小区一般没有电梯,高温下爬楼对家庭医生是一个最大的考验。当天气温高达37℃,当穿着蓝色隔离服的沈轶奔到张阿婆家中时,早已满头大汗。
4年前,82岁的张阿婆因为骨折动了一场手术,身体一直不好。因为腿脚不方便,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张阿婆平时基本不下楼,出门看病成了最大的难题。签约并建立家庭病床之后,沈轶便成了老人的“健康顾问”。“我哪里不舒服,都会打电话咨询沈医生,他从来不嫌麻烦。遇到特殊情况,就算是休息时间,也会马上赶来。”张阿婆告诉记者,沈轶更像是全家人的“家庭健康管家”。
在张阿婆家,沈轶为老人测量血压、测指末血糖、心肺听诊等常规检查,老人一切状况良好。“记得最近少吃太甜的水果”“饮食尽量清淡些”……出门时,沈轶又关照了几句,随后赶往下一家。
从张阿婆家出门,沈轶马不停蹄地赶往一公里外的黄阿婆家。下午14时30分,他到达王阿婆所在的小区。
“王阿婆,我来送药了!”王阿婆的子女都住得远,她平时由家中保姆照顾。知道沈轶下午要来,王阿婆家早就将大门打开了。推门进去后,王阿婆拿起桌上冰镇的矿泉水,递给沈轶。沈轶连连摆手,“谢谢阿婆,不要麻烦,我有水。”
“不管什么天气,每周沈医生都亲自上门,雷打不动,能遇到这样的医生,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说起这位家庭医生,王阿婆连连称赞。
在设家庭病床之前,王阿婆是沈轶的慢病管理对象,因为腿脚不方便,每次去医院,至少需要两名子女陪同前往。“陪老人看病,子女们只能请假,加上我自己膝盖也不好,非常不方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如何陪老人去医院看病,一直是全家最大的难题。4年前王阿婆变成沈轶的一名家庭病床签约病人。
现在每次去王阿婆家,沈轶在为老人检查身体后,再为她开出慢病长处方及延伸处方,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女儿包女士只需要一个月去一次社区医院,为老人拿药就行。而本轮疫情发生后,为了让老人及时能用上药,沈轶都会送药上门。
盼医生上门,老人只为能多聊上几句
“今天中午吃什么了?天气热,尽量吃得清淡些。”“不热的时候记得出去走走。”……沈轶将黄阿婆的“家访”放在了当天的最后一站,这样他就尽量多陪老人说会话。
做过白内障手术,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行动不是很方便。“去年我发病最严重,难过得简直不想活了。”几年前因为老伴去世,黄阿婆甚至有段时间不愿意下楼。就在最绝望的那段时间,沈轶定期上门提供服务,陪老人聊天,开导老人。终于,黄阿婆的病情慢慢稳定和好转。
患病老人容易感到悲观失望,家庭医生的诊疗和开导是极为重要的鼓励。除了看病和重振老人信心,“有医生守护”所带来的安全感对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来说异常重要。在黄阿婆家中,沈轶为老人进行了检查,老人的一切状况都良好。“小沈医生真的关心我,不会开个药就走了,他从来不会觉得烦。”黄阿婆说。
“有事记得打电话给我,太热的时候不要出门。”临走的时候,沈轶不忘多叮嘱老人几句。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要去帮助和安慰病人。经过这些年风雨无阻的走家串户,也经过严寒酷暑的贴心守候,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家庭医生一直在他们身边,也成了老人最信任的亲人。
为了做好家庭医生,这些年沈轶已养成了一些小习惯:遇到高温等极端天气时,不主动和预约好的病人更改上门出诊时间,免得让老人白等;在为老人体检时,先招呼一声,动作慢一点,避免给老人带来不适;多问几句,如果老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量帮他们解决问题……
沈轶说,在社区工作的这些年,不仅学会了与社区老年人沟通交流,更学会了如何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眼下,高温又加上疫情防控让不能放松,对于我们上门服务的难度增大,不仅要考虑患者需求,还要根据患者居住小区情况随时调整。”沈轶说,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高龄及特殊就医群体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服务,他们所有家庭医生仍会尽心尽力把家医服务送到家门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