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风险调查|没有任何户外知识就去露营,是冒险而非探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8月13日晚,四川彭州突发山洪,已造成多人伤亡。网友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不由得对户外探险的安全性发出了灵魂拷问。
在山洪救援时被困人员为何错失了最佳自救机会?驴友们为何青睐未经开发的地点露营?这些社交媒体上美丽的网红打卡点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风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 户外达人 //
美丽的风景背后是看不见的风险
户外达人大嘴已经有十几年的户外探险经验,喜欢参与各种探险,前不久他刚参加完一个漂流探险。“这几年物质水平提高了,户外是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
“美好和风险有时候成正比。”大嘴认为,探险都是有危险的,遇到突发事件需要懂得如何去处理。玩户外这件事需要循序渐进,对当地的环境条件有理性认识。比如,有人去溯溪遇到山洪、暴雨,一旦下暴雨,水冲下来很快。就拿四川这件事来说,当时山上面已经有人在喊了,但游客没及时反应,浪费了十几秒的黄金撤离时间。
这些年,大嘴玩过激流,在高海拔的野山徒步过。他目睹了有人因为体能不够,出现坠崖惨剧。他也遇到过泥石流,小溪瞬间变成河流,水温一下变得冰冷。“有的驴友没有经验,夏天不带很厚的衣服。但山里面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刮大风,一会儿艳阳高照,一天经历四季是很正常的事。对于网友来说,他们可能只看到靓丽的风景。殊不知,探险需要多年户外经验的积累。盲目跟风,会有很大的风险。”
大嘴以登山为例,哪怕出现鞋不合脚的情况,也可能酿成事故。如果鞋不合脚,脚后跟会磨破,在高海拔的山上都无法下山。还有一次,大嘴在贡嘎雪山探险的时候,遇到了北京来的小伙伴,因为是夏天的缘故,对方没有带羽绒服,所幸他多带了一件,救了一个人。“在户外很容易出现失温现象,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休克的现象,危及生命。”
在看了四川彭州的山洪事件援救视频后,已有20多年探险经验的户外达人包一飞认为,这些游客忽视当地汛期的预警,完全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 救援队 //
要有章法地等待救援
上海浦东三栖应急救援队队长徐俊给记者发来了三段训练视频,分别在激流情况下如何进行自救和救援队的相应科目。他介绍说,作为被困人员,首先要争取快速自救,比如水流初期开展结组横渡组队自救。安排最强壮者正对上游顶流,顶在最前方。后面的人按照或一字型或是三角形、半页型的金字塔姿势排列,两两支撑住顶流者的肩膀,膝盖靠拢,形成小组共同抵抗洪水的冲击力,等待救援。如果被困人员对水情比较了解的话,可以通过抗阻水压的过程中慢慢移到岸边。“如果实在移不出去,小组人员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水中等待救援。”
如果自身不能脱困的话,徐俊表示则需要通过救援人员施救。有攻击手活饵救援和舟艇钟摆救援等方式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外部救援,即救援队员系上安全绳,强渡到被困人员面前,让他们穿上救生衣或者橡皮艇用钟摆的方式带回来,把人员从上游人带到下游。“在开展这类山洪援助时,救援队员会把绳子系在锚点上,顺着绳子将人靠到岸边。前提是有足够的时间支撑救援人员,如果时间紧迫,现场情况比较恶劣的话。救援过程中,救援队员会将救生衣尽量投到被困者附近水上,想尽办法让他们先穿上,被困者穿戴救生衣即便被冲如激流,在水面上不至于被卷逃到水下乱石堆里,受到石头的撞击,人生还概率会更大一点。此外,如果有直升飞机救援的话更好了。”
在分析四川彭州事件时,徐俊也认为,当时游客们没有及时撤离,缺乏野外安全预防意识,到野山野溪玩,首先要了解当地情况,是否能跑赢洪水。洪水发生前夕,一定会有一些征兆,游客需要及时识别预兆。逃生的时候一定要果断,险情发生后撒开腿就跑,绝不能留恋露营用的锅碗瓢盆和装备,否则就失去了最佳逃生时间。此外,还要提前设计好逃生路线,识别哪些地方可以扎营,尤其是避开溪水容易暴涨的地方。他指出,本身当地政府已经做了防洪标识。扒开铁丝网走进去。又缺乏野外生存于逃生知识,各种综合原因的最后导致悲剧发生。”
徐俊还指出,这几年去野山野溪探险的游客很多,建议尽量不去未开发的地方,除非是专业的驴友有向导带领下,后者的野外生存知识远比家庭旅客要多。这几年频频发生驴友失踪救援事件,这是因为一些驴友是新手,带队的领队经验不是很丰富。遇到路线不熟、山里变化大、野生动物等意外时难以应对。“要知道,探险也是分级别的,一天的线路适合新手,四五天的线路适合老手,因为他们具备充沛的体力、比较完善的野外生存知识。探险终究还是有风险的,即便是大神级的驴友也可能出事。”
“其实,确切地说,到四川彭州游玩游客们还不算探险,他们去的地方离村镇或道路很近。”上海民安防灾减灾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王永镇介绍说,如果有户外活动经验的人,经过基础学习的话,绝对不会选择泄洪沟这样的场地扎营。他们扎营的地方不是正规的溪流,也不是地图上标记过的自然河道,而且路边已经有警示的标牌。“山里下暴雨,到引发山内的洪涝也就二三十分钟,这也是这块地方没有开发成景点的缘故,不应该下去玩。”
王永镇指出,在这一事件中造成这么多伤亡的原因是没有及时撤离。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家都觉得水没那么快漫上来,先收拾东西。“说明这些游客的户外经验比较少。在逃生时,大部分秉持的观念是‘我在这里下河,再从原路上河’,这种原路去原路回的常规思维并不适用户外险情发生时的自救。从视频中我观察到,有些人已经到河边了,但没有就近上岸,而是回到原路找家人。越是延缓,越难以逃生。只有紧急靠近岸边,哪怕没有上岸,在更高的堤岸上,总比在水里一直受冲击要好。”
他还指出,这几年户外露营比较热门,大家看到自媒体人推荐的网红打卡点,心向往之。但出发前,大家关心的只是能否停车,周围有无商店,带什么食物,天气好不好等等。但却缺乏户外探险的常识。作为普通游客,能学会把帐篷搭好已经很不错了。在买帐篷的时候,销售也不会提醒说,搭建帐篷远离河滩。
“但缺乏这些常识很可能丧命。”王永镇举例说,户外帐篷搭建,不要搭在水边,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雨。像彭州这样的地方,一整座山的降雨,会迅速汇集到泄洪沟里。“你看,视频里的石头是很尖锐的,这些石头是被水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的颜色呈现灰白色,说明它们不断地接受撞击、碎裂。说明山体的地质变化很复杂。但一些开发过的旅游景点岸边的石头一般是光滑的鹅卵石,水流是比较规律的。驴友们不能光听信网上的介绍。如果当地有禁止标牌的话,就别去。”
// 上海户外联盟 //
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是溺水
上海户外联盟发起人之一董冬建议,驴友出行要选择有资质的俱乐部,经过培训的户外指导员才能做好领队工作,指导驴友怎么选扎营的地点、如何搜集垃圾、固定帐篷等,而非在微信里拉三五个好友就冒失地出发了。“这个属于冒险,不是探险。”
董冬指出,相关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的户外运动,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是溺水,第二是迷路。她强烈建议,户外探险队出发要由领队带队,无论去哪里,都要报备,与当地取得联系,以便不测时及时获得援救。前几年,上海有一支队伍去新疆乌孙古道,因抵达后及时与新疆登协报备,队伍迷路了后新疆登山协会出动了直升飞机将队员们救了出来。所以,探险队有必要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当地会告知探险队风险、是否是雨季、是否能下水等信息。
“上海户外联盟旗下有近百家户外俱乐部,大家都希望政府严惩那些没有资质的户外活动发起人,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几年,公众大家对户外探险的印象不好,觉得乱象丛生。其实,真正的领队需要经过系统学习。”董冬强调说。
// 上海登山户外运动协会 //
营地建设尤为重要
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培训部部长李晓煜给驴友们如何选择露营地支招。他指出,首先要看露营地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我基本上不会选择河道与山谷露营,因为风险需要提前规避,所以一般情况不在河道露营,另外一定要避开山崖。”李晓煜表示,露营的选择根据我国各地的地形地貌,选择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总体来说,按照安全、环保、舒适这个原则。安全问题的因素就有很多种,包括人、装备、环境、混合/程序。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人。
李晓煜介绍说,传统营地是指传统路线上的固定营地,如果不是新路线的开辟,那么大多会有前人设置过的营地,一个安全有效的办法是使用这类营地。营地的选址一定要避开自然风险,包括:落石,雪崩,雷电,洪水,枯木等。雷电、洪水和枯木是荒野徒步时露营可能碰到的风险。远离大型水域、制高点、大型金属塔是躲避雷电的最佳方法。峡谷地区露营需要格外注意洪水的危险,与河流保持一定的距离是预防洪水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多雨的夏季)。枯木则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树木来进行预判。营地平整,合适的风向,合适的水源,怡人的风景都是营地舒适的重要组成。营地平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关乎夜晚的睡眠质量。此外,每个人终究是这座山的过客,尽可能的减少对原来环境的影响。
李晓煜建议,营地选择好后就要建设营地。对于有一定规模的野外露营活动来说,整个营地的建设尤为重要,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平整场地
将已经选择好的帐篷区打扫干净,清除石块、矮灌木等各种不平整、带刺、带尖的任何物品,不平整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块坡地,只要坡度小于10,一般都可以作为露营地。
2.场地分区
一个齐备的营地应分帐篷宿营区、用火区、就餐区、用水区、卫生区、娱乐区等区域。首先应先落实宿营地。用火区应在下风处,距离帐篷区10~15米,以防火星烧破帐篷。就餐区应在用火区旁,以便做饭及就餐。娱乐区应建在就餐区的下风处,以防活动的灰尘污染餐具等物,并距离帐篷区15~20米 ,以减少对早睡同伴的影响。卫生区应建在宿营区的下风处,与就餐区、娱乐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水区应在溪流及河流旁选择上下两段区域,上段为饮水区,下段为生活用水区。
3.建设帐篷露营区
在布置有数顶帐篷组成的帐篷露营区时应注意:第一,所有帐篷应是同一个朝向,即帐篷门都朝向同一个方向,并排布置。第二,帐篷之间应保持不少于1米的间距,尽量不系帐篷的抗风绳,以免绊倒行人。第三,必要时应设警戒线在山野露宿有可能会遇到具有威胁性的动物的攻击。可以在帐篷区外用石灰住等刺激性物质围帐篷区画一道圈,这样可以防止蛇等爬行动物的侵人。有条件还可以使用电子报警系统。
4.建设用火区及就餐区
就餐区同用火区一般建在一起,这个区域要与帐篷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火星烧着帐篷。烧饭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建灶。拾来的柴禾应当堆放在区外或上风处。就餐区最好有一块大家围坐的草地,“餐桌”可以找一块大平石代替或者就设在地上。“餐椅”用石块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于地面潮气对人体有害,故可以使用睡垫或气枕头,不要怕麻烦,至少要垫坐雨衣或塑料布。有时就餐时天已经黑了,应当考虑照明的位置,不论是用汽灯还是其他方式照明,灯具应当放在可以照射较大范围的位置,如将灯具吊在树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个灯架将其吊起来。
5.建设取水区、用水区
取水区、用水区一般都设在水源处,盥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盥洗生活用水在下游处。如取湖水同样要分开,两种用水处应当距离10米以上。另外,如果取水要经过的河滩地带有较多乱石、灌木等杂物,没有小路可寻,应当在白天的时候清理一下,以方便晚上取水。
6.建设卫生区
卫生区是队员们解手的地方,切忌随地大小便,或者独自跑到偏僻处方便。在野外无论时间长短、队伍规模大小,都应当在营地设置临时厕所,厕所须设置在离水源至少60米的区域,挖坑后需在坑内铺垫塑料布或专门的野外用卫生袋,撤营后须将大便和卫生纸打包,连同其他垃圾一同带走。
7.建设娱乐区
娱乐区可与就餐区合用,待就餐以后布置出来即可。如果场地大,也可以单独划出一块区域,场地里绊脚、碰头(矮树)的东西要少,使用前要进行一般性的清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