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风险调查|年轻群体还在打卡野生“网红景点”?专家:涉嫌违法!
2022-08-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网络/图

近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导致部分在沟内戏水休闲的群众被困,共造成7人遇难、8人轻伤。明明是网上的“森林秘境”“网红打卡地”,怎么却酿成了这样令人悲痛不已的人间惨剧?

近年来,野游屡禁不止,野生“网红打卡地”为何对年轻群体有着这么大的吸引力?野游背后有哪些风险和隐患?出了事谁担责?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为我们带来详细解读。

四川省彭州市空门山镇龙槽沟警示牌

锁住了?没开放?

为觅野地钻洞爬墙涉嫌违法!

记者从四川省彭州市应急局获悉,龙漕沟现场搜救排查工作已结束,暂时处于封闭状态,正在对护网围栏进行修复。

据了解,这些正被修复的河道护网围栏正是被前去“打卡”的游客所破坏,有去过的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水和道路离得太远了,还要翻过围栏才能下水”,该游客表示,一路上被破坏的围栏有好几处,下水玩的游客都是翻过围栏才得以下到河道内的。

虽然龙漕沟现场有彭州市龙门山镇委员会和彭州市龙门山镇人民政府制作的警示牌,顶端用红色粗体大字提醒游客“珍爱生命,请勿下河”,由公告牌可知,龙漕沟平时温柔、静谧,实属夏季避暑好去处,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受到广大游客喜爱。但在山洪爆发时,龙漕沟作为一条连通后山的沟渠,承担了泄洪的任务,危险异常!

但是,某互联网社交平台不断有博主无视河边“珍爱生命,请勿下河”警示牌,用天花乱坠的文字和滤镜硬生生把两侧围着铁丝网、到处都是不让下河警示标语的泄洪通道说成了“玩水秘境”,甚至还教唆游客“剪开铁丝网”“避开管理员”“顺利下河道”。

在上海,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上海黄楼附近野地、丰翔绿地附近野地先后成为小红书上的“网红小众野餐露营地”,有博主公然表示丰翔绿地“铁门一般会上锁,没人看管,可以直接钻进去”“还未对外开放,但是正门旁边有个入口可以溜进去”。

上海丰翔绿地

那些不负责任的“网红推荐”、罔顾事实的“网红滤镜”以及流量的怂恿已经让为寻野趣觅野地的游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这也给更多人敲响了警钟。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无视警示、逃脱费用、避开限制、想方设法钻空子去到景区或者未开放地等行为涉嫌违法,轻则受到行政处罚,若私自进入特殊禁区,重则还会触发刑事责任!

并且由于“野地”情况不明、环境复杂,若游客未经允许私自闯入,一旦发生任何意外,设施所有者和管理者可以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闯入者自身反倒可能因为侵犯他人正当权益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陈越峰提醒广大游客:“既然是禁止进入的场所,那么钻进去肯定是不对的,即使网络博主为了获得流量、博取关注公开说可以躲避开,可以随意闯入,但这种行为明显是违法的,违法的事情不能去做,否则会承担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出了事平台是否要担责?近日公众十分关注这一点。陈越峰认为,对于互联网平台上明显含有违规违法信息或教唆、煽动他人违法犯罪的内容,平台应该履行主体责任进行制约和监管,及时予以删除。并且,如若已经有人举报和申诉相关内容但是平台未予处理,平台可能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责令平台进行整改。

与此同时,平台内容创作者也应当注意发布合法合规的内容,以增进公益和增进用户的利益为基本原则进行内容创作,否则一旦出了事,不仅要承担相应责任,背负一辈子良心上的谴责,以后的内容创作也会难以为继,作品不再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应当追求健康的、合规合法的、良性的发展。

此外,陈越峰指出,属地政府监管部门也不能仅仅以柔性的方式进行劝说,一旦有了警示牌,就要让警示牌发挥警示作用,而不只是一个摆设。警示牌真正的力量在于它背后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违反的人一定要承担后果,至少要被纠正,避免“破窗效应”发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大连金石滩西海渔港

野游为何屡禁不止?

年轻群体旅游方式已转变

本次引发公众关注的龙漕沟山洪灾害事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近年来,野游屡禁不止,全国多地都在发生因打卡野生“网红景点”出事的情况。

8月15日,辽宁省大连市的“网红赶海地”“金石滩西海渔港”因浮桥断裂,导致600多名游客被困,消防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疏散被困群众,所有游客均转移至安全地段,万幸无人员伤亡。

无独有偶,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的废弃矿洞也成了近期社交平台上的野生“网红打卡点”。8月16日下午,建德市钦堂乡谢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当地一共5个矿洞,每个矿洞之间是相通的,不仅岔路多像迷宫,而且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考虑到存在安全隐患,目前5个矿洞的洞口已经全部封闭,无法再进入。

建德矿洞被封

有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网上流传最多的是1号矿洞和3号矿洞,原本1号矿洞是有铁门的,他们扒开进去了。后来我们放了三四块两吨重的巨石,也被他们拖开了。这几天我们已经把5个矿洞的洞口全部封死。”

为何重达两吨的巨石都拦不住游客想要野游的心?为什么互联网平台上“小众”“无人”“野地”“秘境”这些字眼对于年轻人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指出,这是因为老百姓的旅游方式已然发生了转变。现在老百姓的旅游需求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种按部就班参观游览收费景点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自然的、非人为的、商业化不高的地方旅游,而不是以传统方式旅行。

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崇尚自由,喜欢亲近大自然,向往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外界干扰,喜欢有探险精神的东西,相比于跟团游,他们更青睐自己找地方,自己规划路线,给自由发挥最大的空间。所以现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探险和自驾游,这也是社交平台上那些野生“网红打卡点”受到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有个非常明显的倾向,就是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仅仅是休息,不仅仅是看看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东西,他们更想要贴近大自然,所以对人为的、过度商业化的、高收费的旅游景点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陆晓文分析道,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所以互联网上一旦有人分享一些既不收费,景色又好,又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游客们就会趋之若鹜。而那些户外矿洞探险、城市废墟游一类的内容推荐,则恰好迎合了年轻群体的游玩需求。

社交平台建德矿洞推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去打卡的那些无人管理的“网红”野地往往没有相应的应急设备和急救人员,而年轻人本身又缺乏应急自救知识和能力,所以才会有一系列户外旅游意外的发生,显然游客不应当冒险野地打卡,要增强自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专家 == 

敬畏规则、自然与生命,野游当回归理性

在流量的怂恿之下,野地“网红打卡点”屡屡“翻车”。而在龙漕沟山洪事件的相关视频里可以看到,河道内撤离的人群中仍有一些人不慌不忙,有的游客还想着要去拿财物,更有甚者在听到“山上涨水了”的时候侥幸心理作祟,还放不下手中的麻将,称“要把这盘打完”。

据悉,山洪暴发前,管理员胡敏曾为劝离河道中的游客连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没什么人理他,不少人还在慢吞吞地收拾装备,洪水冲来时,河道中央没有撤离的几名游客被冲走。就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仍有游客看了网上推荐前去打卡,经村民劝阻后才及时撤离。

在听说了龙漕沟的山洪灾害惨剧后,仍有在户外野地戏水的游客向记者表示:“感觉我们这边没什么危险。就算有危险也没事,等到危险真的来了,跑也来得及。”

鲜活生命的逝去何其令人心痛,野游当回归理性。那么,面对互联网平台上各种“网红推荐”的野游我们如何应对?怎样避免盲从?如何区分和辨别其中的信息?

陈越峰给了三点建议:首先,老百姓自身守法意识要强,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能做。其次,要保持自身理性,只要我们足够理性,就不会盲从,面对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要有自己独立的科学判断。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无论是对规则还是大自然,都要保有敬畏,生命是很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千万不要以身犯险。

最后,陈越峰也呼吁广大关注龙漕沟山洪事件的朋友:“我们应当尊重所有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既不能去吃‘人血馒头’,也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疾言厉色。我们一起怀着悲悯之心,相互提醒,理性地、守法地去安排我们的生活。这样整个网络的生态也会变得更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网络/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