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最大红利,10个项目获颁“制度创新奖”
2022-08-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今日,临港新片区发布十大获临港新片区三周年制度创新奖的重磅创新制度项目。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观察到,在10个具有首创性、引领性、标杆性的制度创新实践项目中,集聚海内外人才和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创新制度兼具先行性、制度性和实验探索性。十大制度创新项目,分别覆盖“五自由一便利”、法治、税制、“放管服”改革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全市上下对临港新片区的大力支持,展现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年来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成绩和亮点。

▼ 聚人才 ▼

  建立集聚海内外人才的创新制度体系  

临港新片区是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这背后离不开青年人才的聚集。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建立起包含24项政策的“1+12+11”开放型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停居留和从业政策,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构筑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年来,制度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地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三处副处长林圻说道,“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说,我们会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临港新片区在制度创新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把一些具有先行性、制度性、实验性、探索性的制度进行总结提炼,为上升成为地方性法规,做出更加稳定预期、利好长远的制度安排。”

记者获悉,临港新片区率先试点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倾斜政策。对临港新片区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打分加3分,先后试点上海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全域直接落户政策。

此外,临港新片区率先赋予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权。突破产业主管部门限制条件,将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权赋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支持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累计直接推荐5批次155家用人单位纳入重点机构。此外,临港新片区率先优化持居住证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政策。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并承诺落户后继续在新片区工作 2 年以上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对重点产业用人单位进一步缩短为3年。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人才总量突破9万人,累计引进、落户人才2.84万人,累计集聚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专家210余人、海外人才1500余人。相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实施以来,临港新片区人才政策显示度和人才感受度进一步提升。

▼ 注活水 ▼

  金融支持临港新片区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  

随着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形成了一批接地气、首创独有的跨境金融服务案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创立了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服务新品牌,实现了金融服务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和资金自由流动的新格局。

在诸多金融创新制度中,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支持临港新片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印发《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 用账户。政策落地后,企业无需到柜台办理资本金专户开户手续,可通过现有账户直接从境外收取人民币资本金,并通过网银直接办理境内支付,整个流程由原先的一周缩短为2天。截至2022年6月底,共有7家银行办理了67笔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汇入境内非专用账户的业务,涉及金额42.18亿元,惠及外商投资企业20家。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上港集团即将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金融支持临港新片区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创新制度积极推动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全功能可兑换跨境资金池落户新片区,帮助企业实现集团内、境内外、本外币资金的高效归集、自由流动和自由兑换,稳健有序推进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

“临港新片区在自主创新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临港新片区把整个创新试点推向了更多行业,包括金融、物流、数字和贸易等方面,助力更多的企业、行业和场景都参与到自主创新中。”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充满感慨地说道。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打造了临港新片区“开放、 创新、便利”的金融服务新生态,发挥了其金融改革创新引领作用和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作用。同时,也强化了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临港新片区正在稳步实现“资金自由流动”的建设目标,逐步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