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2022“最美医生”周行涛:摆渡人最好的礼物,是爱与信任
2022-08-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从医30多年,他聚焦近视防治,连续创造了多项“第一”,其背后蕴含的是他从基层医生开始就坚守的初心:尽心尽力地为每位患者服务;他热心公益,深感眼健康“防”比“治”更重要;他“手把手”带教出国内外500多位眼科医生,在他看来,“只有一个人能做的手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希望更多医生掌握它”……

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发布2022年“最美医生” 名单。其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教授入选2022年“最美医生”。他说,愿意做一名“追光者”,与更多的人共同沐浴光芒,为了心中的执着与梦想,他选择迎难而上。

多项“第一”背后的初心

尽心尽力地为每位患者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周行涛教授实现了医学生涯“第一个突破”——1997年开展国内第一个保留角膜上皮的微创激光手术LASEK为例,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近视眼手术是PRK,早期PRK术后24小时,眼睛反应较重,怕光流泪;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他通过不懈摸索,率先在国内开展LASEK手术,解决了术后眼睛反应过重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患者慕名来找周行涛教授专门要求做LASEK手术。

从医三十年,周行涛在近视矫正临床与科研工作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尤其在近视矫正手术领域,连续创造了多项“第一”:国际率先开拓全飞秒连续撕镜技术及透镜移植研究,首创圆锥角膜表面镜、层间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全国最早开展飞秒激光……事实上,多项“第一”的背后蕴含的是周行涛从基层医生开始就坚守的初心:尽心尽力地为每位患者服务。

截至目前,周行涛带领团队已施行全飞秒激光手术超17万台,近视ICL手术4万多台,加上其他手术类型等,建设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近视矫治中心,团队手术量居世界第一。充分认识到没有手术是完美的,是手术就有风险,因此围绕手术核心技术,周行涛付出大量心血,特别专注于改善手术安全性和视觉质量,周行涛也被誉成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

作为临床医生,周行涛深知健康视觉对普通人的一生以及其家庭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他曾用22年追踪一个遗传疾病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家庭,突破此类顽疾是他心中的信念。据了解,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是眼科的顽症,重症患者需进行角膜移植;而中国角膜材料严重缺乏。长年累月在临床的探索和思考让这位聪明的医生有了新思路:“全飞秒手术取出来的‘废弃物’——角膜组织透镜,如果能将其‘变废为宝’再利用,也许可以解决角膜材料匮乏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周行涛团队证明了飞秒激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可成功用于治疗一部分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现在,此项技术已应用于临床。

不仅要手术“越做越好”

更要能“越做越少”

为什么这么注重科普?周行涛教授说不仅要手术“越做越好”,更要能“越做越少”。

虽然,周行涛一直致力近视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但是他的初衷是,希望寻求近视手术治疗的近视者越来越少,要让每个人都能重视对眼睛的爱护,从小开始预防近视,这是他最大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国内青少年近视80%以上的高发率,周行涛心系近视儿童青少年,致力于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

早在2002年,他和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与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档案雏形,最早在上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现已覆盖华东地区约50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在国内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2018年,在上海市卫健委、教育局等支持下,周教授带领团队建立近视防治上海闵行模式——以眼科“近视医生志愿者为先导”的科普新模式,建立“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体系。

周行涛热忱于志愿服务,担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被国家卫健委授予组建“周行涛近视小分队”,领导建立以核心医疗团队、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共同参与的近视防治的康联体模式,以健康教育、大众科学防控、精准医疗并进的方式,防治结合,带领团队所建立的“关注儿童眼健康,建设近视防控康连体模式”获得第三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起到良好社会效应。

“手术虽好,但近视防控应该先行。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把防的责任担起来。”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排头队伍中,周行涛走在前面,也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他说,对于近视防控,健康科普就是最好的爱眼护眼的眼药水!

摆渡人最珍贵的礼物

是“渡客”的信任

“如果医生是摆渡人,那么当我们伤了、病了,就成为了岸边当地渡客。河有时很宽,且风大水急,摆渡人奋力摇橹。我们应当始终相信,他们会渡我们走过这一程……渡客的信任,是摆渡人最珍贵的礼物”。周行涛教授是知名眼科专家,更有一颗人文心。

“我们是给人光明的,有光就有希望。医生有时不能改变什么,只是渡人渡己,彼此成就。”周行涛常将自己比作摆渡人,一步步跟随着远方光明灯塔给予的引导,努力将其转换为延绵不断的温柔而和煦的力量播散给需要的人们。他将“助人”二字当做医学的核心价值,多年来一直热心致力于公益事业,孜孜不倦,不求回报。

周行涛坦言,珍惜每一个生命,保障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这是医生的神圣使命。无论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年人近视矫正,还是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维护,特别是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防治,这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工作,要早筛查、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有些低视力的近视患者可以在医生专业指导和先进技术治疗下,保持与正常人一样的基本视觉功能,同样拥有美好生活。执医三十余年,周行涛对科普公益事业满怀热忱,努力将其转换为延绵不断的温柔而和煦的力量,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只有一个人能做的手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希望更多医生掌握它”

周行涛教授说,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不仅自身严谨求实、勇于创新,还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青年医生,为国家输送医学人才。

为让近视矫正技术造福更多近视人群,多年来,周行涛已“手把手”带教出国内外500多位眼科医生,使国内近视全飞秒手术从第1台发展到300多万台。周行涛带教和培养的50余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多在眼视光领域“闪闪发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教授的言传身教下,这些未来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也同样热心公益和科普,他们陆续成立了“锥光者”和“全飞之光”志愿服务项目,将近视防控知识和医学人文关怀传递给更多人。

“在如今这样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要充分发展好互联网远程、智慧医疗等现代技术,让更多的医生联动起来,让健康事业惠及到更多的老百姓”。作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院长,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对标“双一流”促进临床科研创新的同时,周行涛积极带领医院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导向,以互联网分级诊疗为抓手,充分发挥“互联网分级诊疗”新势能,满足跨地域的医疗求助、医疗协作需求,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带动长三角地区五官科医疗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地区、惠及更多患者而努力。

行虽微,善乃大,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怎么运用它。周行涛教授带领其团队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跟着光走,就不会生活在黑暗里。”能与更多的人共同沐浴光芒,是周行涛教授最大的心愿,风雨中即使再多的困苦,为了心中的执着与梦想,他依然迎难而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