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院校优秀生源今年再提升,疫情下的榜样力量助推考生情定医学专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上海七宝中学学生会主席陈恺欣,今年高考612分。她坚定学医,并在综评批提前录取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记者了解到,无论在综评批还是本科批次,复旦上医、上海交大医学院都迎来了多名600分以上高分考生。上海交大医学院综评批次录取的90位学生中,考分在600分以上的学生占30%。其中,还有高考分达到零志愿的录取线的学生,放弃零志愿,只为进入临床专业学习。
当下,疫情仍在持续,社会对于医学专业的重视和认可正逐年显现在考生报考医学专业的热情上。今年,全国几大重点医学院校都迎来大量优秀生源报考。业界认为,这也体现了公众对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看好及对疫情下医学重要性的充分认知。
著名医学院生源超过综合院校录取分
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松江二中等中学,早在志愿填报阶段,老师们就发现了今年的“医学热”,好几位考生将所有志愿清一色均填报为医学类专业,甚至有高分考生填报了清华大学医学专业后,还在暑假期间提前开展起大学的实验项目。
从今年公布的本科普通批次的招生数据来看,我国多所医学院校都迎来大量优质考生报考。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统计,在大部分省份,其生源已经超过浙大、人大、中科大、南大等综合院校。在全国30个省份招生中,与全国其他医学院校比较,交医临床专业类录取分数线在12个省份中位列第一,在16个省份中位列第二。
如今,交大医学院形成了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王牌专业为引领,预防医学、儿科学、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等优势专业齐头并进的局面,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今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名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前四位的省份占三分之二;90%的省份进入综合性院校前六。
不仅如此,中医院校的热度也是逐年升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各省招生平均在全省排名前5000名左右,其中,山东省的学生在前2000名左右。这些考生手握的高考分数可以选择不错的本科院校,在这一前提下依然钟情中医。
扩招和新增专业让医学与时俱进
一方面是考生的报考热情,另一方面是学校“新医科”的应运而生。
复旦今年设置三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其中之一是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希望培养既懂病理又会管理,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应急管理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卓越人才。从今年开始,复旦医学类专业与非医学类专业间的转专业通道双向打通,为医学类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发展路径。
交大医学院今年招生计划在去年基础上增加约9%,主要增加招生的是优势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增幅达50%;同时,学校也新增开设招生预防医学卫生管理方向和行政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以满足新时代对医科人才更宽口径的需求。
上海中医药大学当前正在打造多元的人才培养通道。以屠呦呦班为代表,目标是培养中医科学家。同时,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大联合培养的八年制本硕连读项目,则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临床中医人才。
疫情下榜样力量促考生更深入思考
作为“医二代”的陈恺欣,今年上海疫情期间亲眼目睹作为医生的妈妈因为核酸采样等工作经常凌晨四五点出门,虽然很心疼妈妈,但陈恺欣说,自己更多看到的是作为医生在抗疫中的贡献、责任和价值所在。这让她愈加坚定,自己也想成为这样会发光、散发温暖,又有能力去治愈病患的人,“白衣执甲的风采,也让医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追随的偶像。”
交大医学院教务处处长邵莉也十分明显地感到,无论是面试还是交流,抗疫展现出的医学专业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更懂得思考未来的人生,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学生们没有因为学医的辛苦而退缩,反而被医护榜样身上的仁心仁术所感染,成为报考医学专业最强的拥趸。
一场场“大义与小家”的抉择间,职责、担当、使命,让白衣天使们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动人心弦。邵莉介绍,此前,交大医学院通过各类平台,邀请了附属瑞金医院陈尔真副院长、附属仁济医院郑军华书记和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瞿洪平主任等一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以党课的形式介绍了“医”心向党、踔厉奋进的交大医学人在一线的抗疫故事,引起了社会较好的反响,榜样的力量也让考生们对未来有了深入的思考,助推了考生坚定地选择医学专业。
培养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对当今的医生来说,善良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说:“守住善良的本心,是医生最朴素、最重要的品质。而有温度的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出的学生将来才不会是冷冰冰的只会开刀的医生。”
邵莉认为,当下,医学院正吸引着一大批优秀的有志于医学的青年,在日后的教育中,作为学校,除了要教授他们医学知识,还要用好方式方法,发扬他们本性中的善、守住心中的善,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范先群院士在中国医师节之际所说:“仁心大爱”不能靠口号式的灌输,而是要靠长期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据介绍,当下,交大医学院的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已经坚持了十余年。班导师并不是辅导员,而是由学校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担任。班导师可能是学院领导,也可能是首席科学家、首席教师、临床科室的主任等。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他们不仅定期与学生谈理想谈人生,还会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和医德表率,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去门诊、手术室、实验室见习,通过言传身教从一开始就把孩子们的路校准。此外,学校更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要创造机会把优秀的孩子送到全世界顶尖的学府游学,让他们增长见识,也要带他们去接触真实的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上周末开幕的上海科技节上,作为红毯嘉宾,范先群院士还特别提到,目前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医学发展进入新阶段,医学教育也必须随之转变。在“新医科”的理念下,医学教育将由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健康”理念。
“我想告诉一些医学生,告诉一些年轻的教师,要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在科技上,在教育和医疗上,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自己更大的努力。”范先群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