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镜”出土于上海金山?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铜镜大展在沪举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中国第一镜”出土于金山?镜子上有一道数学题?一面镜子诞生的朝代,镜身的纹饰、铭文,都构成一个小世界。即日起,在金山区博物馆一楼临展厅,《鉴于止水:中国古代铜镜展》可以一下看到60面铜镜实物,铜镜拓片60张,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代。这些展品来自上海止水阁、复旦大学博物馆、金山区博物馆所藏。鉴于止水,镜无止境, 展览一直持续到10月8日。
此番展出的古代铜镜,大多为清华大学顾问教授、著名铜镜收藏研究专家王纲怀多年收藏成果。年逾八旬的王纲怀出生于上海,1964年自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水质处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等领域有关工作。2000年退休后,他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目前已出版铜镜专著30余本。“我退休后致力于中国古代铜镜的收藏研究,特别是秦镜。后来知道金山竟是秦始皇在上海设立县城的地方,到秦县,看秦镜,对于我们溯源上海城市发展很有启发。”
中国有着悠久的铜镜历史,典籍记载有“黄帝铸镜”的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铜镜往往具有相思、祈福、警戒、自省的独特意义。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表示,希望这个专题展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国铜镜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情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也是铜镜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让大家不忘历史,展望未来。”
== 展陈看点 ==
“中国第一镜”距今5000年
一直以来,中国出现镜子的最早记录过去一直认为大约距今4000年,是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古墓葬中的七角星填斜线纹铜镜。但是上海也出土过很多精美的古镜,其中数四五千年前的金山亭林遗址出土的石镜别有意义,它是上海先民使用镜子的最早物证。此次展览用图文形式介绍了这枚直径20厘米,厚0.4厘米的石镜。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金山亭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枚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镜。由于这枚石镜距今约5000年,可谓是“中国第一镜”。自从铜镜在齐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年)开始出现后,中国人“正衣冠”就有了基本的参照。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明清之际,随着玻璃镜的问世,铜镜逐渐淡出百姓日常生活。
一面镜子上的数学题
德国“数学王子”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1796年3月30日,他终于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可以说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是高斯一生成就的奠基石。
但高斯一定想不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铜镜纹饰上,就已经出现了包括素数17在内的圆周等分现象。余思彦介绍,这次展陈中就有秦朝的素地十七连弧方花纹四凤二龙二虎镜的拓片,除了精美花纹外,边缘连弧等分数字为17,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工匠们已经关注到了17等分圆周问题,并作出了相当准确和精美的等分圆周图案。“十七连弧是道数学题,古人将有关的数学知识实践于铜镜文化中,使数学贴近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