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15岁少年的胆气和行动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这两天,青岛15岁的少年孟想花153元一次次换乘公交,历时4天时间跨越1133公里抵达上海的故事,在网络上火了。这样放养的孩子,如今似乎变得很“稀罕”。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这一点在当下似乎成为了奢望。很多孩子用互联网的碎片知识,拼凑出了万卷书“已阅”的假象,而这些虚幻的互联网得来的见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认知。在疫情之前,行万里路甚至被很多人异化成了出国旅游,拍照打卡发社交软件上炫耀一波,收工。
不能简单地说,很多年轻人的见识变短浅了,他们或许知晓得比古人多,但在父母呵护下的景点观光式旅行,没有自主的经历、辛苦的磨砺,怎么可能内化成人生的阅历呢?走马观花、俯视众生的结果,必然是生活的悬浮。人云亦云,或者为争而争,这体现在社交网络上,是群体的幼稚化、情绪化,从而让公众惊诧地发现,很多年轻人对待不少社会热点的态度,戾气十足,缺乏起码的包容和理性思考。
孟想从小对公交出行颇为痴迷,因此他发展出的是独立的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将是一个人一生的伙伴。他在独自出行前,需要自己先规划好行程,这锻炼的是他的全局观;沿路有时候要调整路线,这锻炼的是他随机应变的能力;年仅15岁,却要走过9座不同的城市,这更是锻炼了他与人交往、和社会接触的能力。不要说对一个孩子,对很多大人来说,这些能力都是弥足珍贵的。
年轻,就是对这个世界要有起码的冲动和热血,其实,也有很多年轻人也不想只是沉迷在电子产品中,但有冲动是一回事,有行动力又是另外一回事。躺在沙发上,内心已经遨游完了九州,那跟“说走就走”之间,不啻是月亮和太阳的距离。胆气和行动力,将是孟想这类孩子未来最大的财富。
当然,对很多家庭来说,不可能放心让孩子这么去闯荡。忍饥挨饿怎么办?有没有可能遇到坏人?路途中会不会出现交通意外?但这样的担忧,其实会是为人父母者,一辈子的担忧。因为担忧而将孩子永远呵护在翅膀下,孩子自然学不会振翅高飞。我们一边批判着“社会上的巨婴越来越多”,一边又收紧孩子的翅膀,这显而易见是一个悖论。
孟想的父母也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早在他10岁时。其实孩子需要有行动力,父母也需要,甚至,后者的行动力更重要。与其每天在家里哀叹“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抱怨他“怎么就像个废物”,还不如早早放手,做孩子背后那一对“隐形的翅膀”。
当有能力翱翔于苍穹之下的雄鹰多了,我们这个社会,才能长久健康稳定地运行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