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青年报人陈仓获奖
2022-08-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郭容/图

作为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今天揭晓。青年报社周刊主编、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上海市普陀区作协副主席陈仓凭借散文集《月光不是光》获奖。

《月光不是光》是陈仓2021年底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集,写的都是人与土地,与故乡的那些事。陈仓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散文集第一篇《我有一棵树》说的是人自然的关系,明白点说,就是农民父亲和树之关的关系。父亲开始种柳树,因为柳树可以做椅子,后来椅子可以买到了,柳树也就没人种了。大家最喜欢种漆树,陕西农村缺少食用油,漆树籽可以榨油吃,而随着生活的好转,村里人可以吃上菜油和猪油了,漆树也就淡出了视野。写出了一个时代与人与土地之间命运相互纠缠的往事。

陈仓介绍说,压轴的那篇散文还是与父亲有关,叫《拯救老父亲》。文中陈仓记述了拯救病危父亲的过程,那是无声却又惊心动魄的过程。当子女在金钱与孝道之间苦苦挣扎的时候,是永不放弃的爱,让他们从死神手里抢回父亲,从而也夺回了故乡。《月光不是光》中还有一篇《哥哥的遗产》,是作者小时候与哥哥外出淘金,在遭遇车祸的关头,哥哥将弟弟推开,自己却丧命。那年哥哥20岁,刚刚定了一门亲。哥哥的一条命换来了八百块钱的赔偿,为了表示对哥哥的怀念,这笔遗产被弟弟一直储存在心里。《月光不是光》里,每一篇散文读来都会催人泪下,能够深深地打动那些离乡别土的打工人。

陈仓的散文还写得很长,是“大散文”的格局和样式。这些散文都有一个主题,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比如在《拯救老父亲》中,父亲最终被救活恢复了健康以后,文章动情地写道“只要他活着,我的故乡就是活着的,那一片土地就是活着的”。这篇文章还写到父亲躺在病床上,即使处于昏迷状态,仍然不停地伸手抓一抓,等他苏醒过来后一问,才知道,在死亡的边缘,他依然想着种玉米、摘枣皮子、破柴火。

陈仓说,不幸的是,父亲被抢救过来以后,于去年冬天去世了。父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把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地种进了土地,终于与土地融在了一起。陈仓曾在一首名为《两个碑》的诗中写道:“我漂泊的一生需要两个坟墓/一个要用故乡的黄土掩埋我的影子/一个要用他乡的火焰焚化我的肉体/我在此立下一份遗嘱,在我死后/仅剩下一把骨头和几朵白云的时候/请不要让我自己和自己分开……”陈仓写到农民父亲对故乡的坚守,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和热爱,为大移民时代的漂泊者,排解了无尽的乡愁,找到了精神的坐标,成为了灵魂的归处。

陈仓是文坛有名的多面手。除了散文,他还写小说和诗歌,作品在读者中间具有很大影响力。陈仓对记者表示,他的文学连着故土,故乡给他无尽的灵感和想象,所以未来他会一直在这样的道路上走下去,好好书写一个大移民时代的人是如何扎根、如何再造一个新故乡。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奖项评奖委员会今天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各评委会在国家公证机构的公证下进行最后一轮投票。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审核批准,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谢有顺表示,中篇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都比较大,这届参评作品中,篇幅长、精神饱满度高的中篇很多,尤其是青年作家,特别用心于这一文体。这次获奖的王松、王凯、艾伟、索南才让、葛亮等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龄段,各方面都具代表性。

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谈到,参评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说),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艺术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

报告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张志强表示,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理解和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宗仁发表示,就参评的219部诗集而言,无论是在体现“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方面,还是在诗歌艺术的探索创新方面,诗人们的努力都可圈可点。

“本届鲁迅文学奖共有237部作品参评散文杂文奖,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笔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涉及社会文化生活多个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杂文创作的巨大成绩。”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房伟表示。

文学理论评论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杨扬谈到,审读本届鲁迅文学奖的文学理论评论参评作品,50后、60后、70后、80后各代际评论家悉数登场亮相,他们年龄、性别不同,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对象也不同,形成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泛覆盖和众声喧哗,同时作家作品论和文学现象研究占据强势地位,对小说、小说家的评论较多。文学翻译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董强说,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参评作品,在语种、体裁、译者年龄分布上,均体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据悉,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97年,经过七届评奖已评选出264篇(部)作品,历届获奖作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多姿多彩的丰富景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郭容/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