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西岸,今年第一场艺术之旅
2022-08-28 生活

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姗姗来迟的冷空气终于驱散了申城创下历史纪录的高温,被高温禁足在家的人们终于可以活动一下腿脚,放飞一下思绪了。此刻,西岸是个值得一游的地方。沿着黄浦江边一路走去,身体享受的是江风拂面,眼睛和心灵则有大师为伴。 

记者从西岸集团获悉,西岸美术馆获得了好几项上海市美术馆优秀项目,比如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的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ai泛技术与艺术系列活动”、“书架”等。

西岸文化艺术季开启艺术“夏令时”高规格的艺术活动,一流的场馆,一流的艺术展览,漫步也好,欣赏也好,思考也好,走进西岸,就会拥有这个秋天里难得的记忆。

  治愈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  

《夜深人静》

秋天的第一次艺术之旅好像应该给名家名作?最近奈良美智在上海名头很大,有了网红的待遇。

奈良美智的走红是件让人有点匪夷所思的事情。很多名家成名都是靠多年的积累,比如莫奈,而奈良美智作为当代作家,一边画着一边就红了,似乎毫无道理可言。最让人不解的是,奈良美智笔下没有美女,画一个小孩,抿着嘴,瞪着大眼睛,寥寥几笔。一张千篇一律的“扑克脸”,唯一不同的是表情神态,还不是可爱的那种,乍一看凶巴巴的。

但是,奈良美智还是红了。6月份,上海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不断有人晒出打卡奈良美智展览的照片和视频,有人专门做了短视频解读奈良美智,奈良美智那个凶凶的小孩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

徜徉在余德耀美术馆,一幅幅画看过去,奈良美智笔下那个著名的小孩,眼睛里时而阴郁,时而凌厉,时而忧伤,时而茫然。“丑丑”的小脸,看着看着,渐渐地竟将自己代入了进去,每一个表情似乎是自己的一种心情:或者遇到挫折时的丧气,或者受到伤害时的愤懑;或者遇到对手时的愤怒……

难怪有人说,奈良美智画了那么多小孩,其实他画的是人心,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演绎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很多复杂的、甚至自己都理不清的情绪,被奈良美智寥寥几笔画出,让人恍然。

你会觉得《酸雨过后》中小孩瞪大眼睛的神情,淋漓尽致地画出了你心中常有的的迷茫,在一个没有参照物的世界里,那种无力感显得那么真实;《夜深人静》是传播很广的一张画,画中的女孩闭着眼睛,无奈,无助;《低烧》中的女孩,一只眼睛被绷带蒙上,另一只眼睛清澈明亮,似乎看不到任何情绪的波动,但是,这样的平静背后,你有没有感到一种情绪正在酝酿,等待时机喷薄而出?

作为普通人,我们并不一定去关注艺术家那些过往,或者他的经历带给他的情感历程,我们只要看懂艺术家在某一件作品中传递给我们的某种情绪,并被这种情绪引发共鸣,我们就完成了这一次艺术之旅。而奈良美智的作品用一个个怪异的表情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在现实和梦境中自由切换。

  童心    展览还可以是这样的  

“哇!地下!”互动装置展。

西岸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奈良美智,情感和情绪的传达与表达之外,下一场艺术旅行的终点可能会让你觉得猝不及防:展览还可以是这样的吗?

享誉全球的法国知名设计师玛塔莉·卡赛特为这个秋天的西岸艺术之旅打造了一个现全新的亲子互动装置展:“哇!地下!”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亲子互动场所。

源自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观察视角的颠覆,艺术家大胆设想,以一颗种子的视角出发,置身地下的土壤,能够看到怎样的世界?展览涵盖了“海狸建筑师”“水的旅行”“咆哮洞穴”“獾的迷宫”“菌菇部落”“蚯蚓庇护所”“树根密林”和“暗流飞瀑”8大生态区域、10余种探索游戏和5种感官冒险,通过奇趣的互动装置邀请公众进入丰富的地下生态系统,启迪式地引导小朋友在艺术观察中了解自然、认识生态、体验集体合作、激发想象空间。

在这里,地下空间被完全打开,所有原本发生在地底下的故事在人们面前毫无遮挡地呈现。《水的旅行》装置,艺术家用一段段水槽,将地下水的旅程生动地展现给孩子们;《獾的迷宫》则将獾在地下打洞的过程用一段段管子演示出来;《树根密林》则将一棵大树的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全部用剖面展开。

最值得介绍的是这一展览的亲子互动,所有的展区都是全开放的,孩子们在年轻父母的陪伴下,努力地完成着每一个地下空间里的任务。《暗流飞瀑》是展示地下暗河跌水场景的,孩子们努力地接起一根根白色的管子,让暗河里的水可以顺畅地流下,那一个个代表水珠的蓝色小球,成为这个管子链接的关键;《海狸建筑师》模仿动物在地下筑巢,家长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将一个个零部件组装到一起。

这样的展览让人耳目一新,而这种种的与众不同,不正是我们希望在西岸看到的吗?

  哲思    天地间我是那么渺小  

《莽原稿》

看《爱情神话》,知道开画展总要准备几十幅作品。就在西岸,油罐艺术中心,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画展,这个画展只有4幅画。

一位叫贾蔼力的年轻画家,在油罐艺术中心改建的穹顶之下,放进了4幅巨大的画作,四面墙,放满,似乎再多一幅,这个空间便盛放不下画家几近极致的哲学思考。

画展取了一个极其宏大的名字:《莽原》,第一幅画自然叫《莽原稿》。乍一看,真以为这是一幅底稿,白纸上,炭笔画的线条纵横交错,毛笔的晕染和丙烯颜料则形成了一个个互相关联的画面,不具象,但远远望去,你仿佛能从画面上看出千里原野。至于原野上如何风云激荡,有没有江河奔流,虽说是见仁见智,但观感似乎都一样:抽象的画面中隐含着一望无边的莽原,可以有涛声隆隆,可以有群马奔腾,可以有泥石流呼啸而至,可以有山崩地裂。

4幅画都很巨大,要抬起头来看。与《莽原稿》比较,《奏鸣曲》色彩饱和度特别高,形成了与《莽原稿》完全不一样的色彩体验。《奏鸣曲》中的图案以立体的几何图形为主,偶有人物形象也并不完整,画家并没有打算用故事来讲述他的哲思,而是用色彩、线条、对比、冲撞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空间。了解西方神话的,你会联想到古希腊那些亦人亦神的世界;喜欢电脑游戏的,你会觉得这就是斗罗大陆;而爱好科学的,你会不会联想到平行世界呢?

与《奏鸣曲》有几分相像的是《正午》,都是色彩鲜艳,画作中形象光怪陆离。区别在于,《正午》的意向更加接近中国文化,蛇、自行车、人,相互呼应,让画作的解读变得异常困难。

倒是《星尘隐者》,画面中间的人物、闪电都很写实,年轻人可以透过电脑游戏的场景或者《三体》的场景去理解,找到自己关于世界的思考。

站在这4幅巨大的绘画作品前面,人是渺小的,可是,如果将画作里的意向充分展开,用“渺小”来形容自己似乎还有些不够:在贾霭力的绘画世界里,千里莽原,万里星尘,无边的哲学思考,无限的时空想象……

  秋问    这是哪个故乡的风景  

自然之旅,春天看万物生长,冬天看冰雪世界,秋天看什么?

秋天可以是秋高气爽,可以是无边落木,但更多的时候它是静谧、是静止、是等待。

这个秋天的西岸艺术之旅,中西夏之是不可不看的艺术家。在龙美术馆展出的诸多画家画作中,中西夏之的画作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因为它跟秋天的呼吸太像了。虽然展览名称叫“时空旋律”,但中西夏之的旋律明显只属于秋天。只是,中西夏之的秋天不是宏村晒秋的斑斓,而是一个安静的白色世界。

中西夏之并不追求作品中的形,他觉得“绘画是一种进入时空的形式,绘画是瞬间运用感性和理性把本来融合的时间和空间分割”。于是,他用画笔,把空间中的那一缕缕的花草剥离,留下一片白色的时间。

在中西夏之的眼睛里也有色彩,他特别钟情于紫色,即使是他的心头好,紫色也从来不会成为他画作的主要色彩。通常,在一片浅色的底板上,中西夏之会画很多细小的图案,就在底板和图案的交接分离处,一摊紫色会融合其他元素,成为画布上不可缺少的色彩元素。

看中西夏之的绘画作品,你看不到恢弘的时代风云,也看不到天高地远,从图案到颜色,你永远只能看到一种感觉,一种你不忍开口说话去打破的静谧。

然后,似乎云淡风轻,似乎万物只有呼吸,似乎走进故乡画卷里那样舒服。此时,你大概不会想到,你融化在时空中的感觉,正是中西夏之追求的艺术效果。

  游戏    体验“我思故我在”  

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展览现场。

完成了轻松的一站,接下来,该去看一场特别的展览了。说它特别,是因为,如果你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立于旁观立场的观众,你会觉得这个展览提供的艺术元素太少。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置于这个展览当中,变身为观展过程中心,那么,你能体验到的将是无穷多的快乐和思考。就像一台电子游戏,只有自己下场,你才能体会到每一个角色行为的快感。

“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的联合策展项目,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娜布其的最新在地项目,西岸美术馆展厅首次变身为充满“游乐设施”的虚构场所。展览现场结合雕塑、装置、建筑和设计等多种媒介,邀请公众以“游戏”的方式去探索身体与空间、艺术品与日常物品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解说是否很玄幻?没关系,让我们走进展厅吧。

展厅的陈设有点像极简主义的装修,或者像现代派话剧的舞台,象征多过写实的道具,代表着一件件建筑作品:木板制作的通道、铁管制成的亭子、悬吊在三角亭中的帐篷……这些道具被解读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常见的凉亭、景观台、游乐设施,艺术家通过这些具有建筑性、景观性和公共性的雕塑装置,构建出一个平等的互动空间,邀请公众用无穷的想象去激活感知体验,扰动既定认知下二元对立的秩序。

也就是说,当你走进艺术家为你设置的这些场景,艺术活动才正式开始。你扮演的“你”在凉亭中休息、在城市街道行走、在郊外露营……每一个场景,都有你的生活经验参与,每个人的观展体验都会完全不同。

而最特别的是展览还设置了一个密闭空间,其中有名为《桌面游戏:偶然事件》的展陈,进入的人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和经验,随意重置里面的道具,而这些道具的移动所表现出的不同观展者的个性、癖好等,都成为观众思考的一部分,也成为这一展览的重要内容。

  经典    与大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约会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当然,你可以不喜欢这种极其烧脑的现代艺术,没关系,西岸美术馆《万物的声音》可以给你带来你熟悉的经典作品,秋天的第一场艺术之旅,大师是不能缺席的。

“万物的声音”展览汇集了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18个展览章节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以“物”触碰历史时代脉搏,沉入聆听艺术背后的声音。你可以看到从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先锋人物到当代观念艺术前卫代表: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马塞尔·杜尚、曼·雷、让·丁格利、塔蒂亚娜·特罗维、梁慧圭……

杜尚的工业设计《帽架》,一件小玩意却处处透着大师的一丝不苟,也让人进一步理解杜尚从日常消费品的角度对艺术价值及艺术姿态提出的质疑;毕加索《含古代头像的静物》以褐色为基调,大块面的色彩,对比鲜明。大师们就像老朋友,以你非常熟悉的风格,在展厅的某一处对你微笑着,等你来发现或重温他们惊鸿一现的灵感。

即使是工业设计,这里的展品也让人赞叹不已。盖伊·奥伦蒂《巡回桌》,钢化玻璃的桌子,用4个大轮子代替桌脚,一进展厅,你便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艺术效果绝佳。

展览的尾声以当代艺术家纪尧姆·比伊尔的《镜子展厅》和帕维尔·阿瑟曼的《彩虹》装置作品收尾,留下“消费主义”和“全球化”议题,邀请观者对社会现状及经济模式展开反思。

《万物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集结了该流派的一众领军人物,关注内容和逻辑的连贯性,对于热爱艺术的观众,它就是一本清晰且直观的艺术史教科书。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