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竟在社区里,居民与上海土著野生动物做邻居,给大都市的野生精灵们留一个家
生境花园的鸟类科普长廊。本文摄影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日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其中同市民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总结推广“生境花园”的成功经验,二是继续“织密”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网络,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近日,记者走访了目前全市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乐颐生境花园和入选首批上海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之一的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目前,生境花园一共吸引了十多种鸟类在这里附近栖息,每天的晨昏是它们在河边出镜率最高的时候,居民们时常会将拍摄到的美照和视频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上海中心城区里,和貉、刺猬等野生动物成邻居,与白鹭、黑水鸡等水生鸟类做朋友,这在以前似乎是天方夜谭,而如今,却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当记者步入位于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协和家园内的乐颐生境花园时,一只黑色的鸟儿正好从面前低低地掠过。“这是乌鸫,可不是乌鸦哦。乌鸫的叫声比黄鹂和画眉还要多姿多彩,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百舌'。”绿八党总支书记刘观锡向记者介绍道,“目前,生境花园一共吸引了十多种鸟类在这里附近栖息,每天的晨昏是它们在河边出镜率最高的时候,居民们时常会将拍摄到的美照和视频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还在沿河的栈道上做了一条鸟类科普长廊,让大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鸟类。”
记者了解到,生境花园是指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围绕五大原则营造,即使用本土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
这个总面积达732平方米的乐颐生境花园,毗邻上海市最佳治理河道南渔浦,包含了日观天象、白鹭观澜、岩石花园、森林谷地、大地源泉等“生境十八趣”,一步一景,环环相扣,把各个生态节点嵌入其中,同时串联起科普、游戏和休闲功能。开放1年多来,这里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鸟类,还“集齐”了本市四大土著野生动物:貉、黄鼬、赤腹松鼠和刺猬。
“到了晚上8点,生境花园会熄灯,取而代之的是红外线摄像头的开启。”说着,刘观锡为记者展示了几段之前摄像头所捕捉到的画面,只见在夜幕的掩护下,几只貉大摇大摆地前来生境花园的池塘里洗澡,而一群刺猬则在池塘边酣畅淋漓地喝着水,熟门熟路,神情自若。这原本只可能在野外发生的一幕真真切切地在社区生境花园里上演了!这一方面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与居民们所采取的正确的相处模式不无关系。
从曾经杂草丛生的“边角料”到如今生机盎然的“忘忧角”,乐颐生境花园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蜕变。长宁区已启动编制《长宁区绿色基础设施和生物多样性发展规划》,规划将明确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廊道;在“十四五”期间,完成重要生态节点的生境花园建设,最终在长宁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城市生物多样保护的形态,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为了引入不同的乡土植物,我们尽量在上海找,有些实在找不到的,我们就到周边城市找,尽可能在华东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一带。”
位于闵行区浦江郊野公园西扩区的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以“保育乡土物种、守护城市生态、普及生态教育”为主旨,结合原有场地条件加以生态化的改造,营造低养护、近自然的乡土生物群落,并借助基地丰富的乡土生物多样性,长期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是闵行区首个以上海乡土生态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教育基地。基地于2021年荣获首批上海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挂牌。
打开朴素的竹门,满目绿意的“荒野”跃然眼前。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目前分为常绿树种区,落叶树种区,常绿、落叶树种混交区,蝶类招引区,水生生物保育区,灌木展示区和科普活动区,从2019年基地开工建设起,就一直在尝试恢复原有乡土植物的生存状态。
作为创始人,85后生态修复师郭陶然对于这26亩地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还有一个外号叫“虫哥”,他透露,昆虫虽然小,但是对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植被还是其他动物。目前,相比鸟类和植物,上海本地昆虫相关的资料还很不全面,所以团队这几年也在收集相关的数据。
走着走着,郭陶然突然停了下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一片竹叶花椒的叶片上,趴着一只碧凤蝶幼虫。据介绍,竹叶花椒这种植物在上海很少,在松江有一些,其他地方零零散散有一点,这里的竹叶花椒是郭陶然几年前从苏州太湖的一个岛上采来的。“为了引入不同的乡土植物,我们尽量在上海找,有些实在找不到的,我们就到周边城市找,尽可能在华东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一带。”郭陶然说道,希望通过城市荒野景观的营造,让乡土生物群落能在低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稳定地存在、演替。据悉,目前,基地一共引入和保育上海乡土植物300余种,乡土动物800余种。
在一个池塘里,记者看到很多小蝌蚪,都这个季节了,它们难道不早应该变成青蛙了吗!?原来那是本土蛙类:饰纹姬蛙的宝宝。而郭陶然为了另外一种上海本土蛙类——无斑雨蛙,已经在上海的郊野寻找了整整4年,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下落。“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前不久,基地里的黄缘闭壳龟顺利地自然孵化出了一只龟宝宝,这还是第一次呢!”郭陶然兴奋地告诉记者。
据闵行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令介绍,在引导培育生物多样性宣教特色项目方面,除了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项目之外,闵行还有鑫都小学野生动物保护科普项目、吴淞江鸟类栖息地项目等。
== 记者手记 ==
生态修复之路任重而道远
大都市里的生态修复之路,比想象中的要难。所幸,近年来,上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从健全法规体系、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提升监管能力、严格执法监督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在重要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82.69平方公里,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2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含湿地生态修复和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22处(建设区域面积465公顷),有效保护了8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貉、小灵猫等野生动物“回归”城市,獐、麋鹿等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物种,通过重引入工程现已相继“返沪”,崇明东风西沙附近再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
保护生物多样性,任重而道远。在这次的走访中,记者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一起加入到了这项工作中来,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专业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其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未来可期!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