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9位年轻人和170名堂主的故事:让互助式养老形成自循环
2022-10-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奉贤区为老服务特色品牌——“四堂间”也开展了系列敬老活动。

所谓“四堂间”即将老人的饭堂、学堂、客堂、厅堂融为一体。早年的时候,区政府好不容易打造了这一互助式养老的好场所,却鲜少老人知道,也无专人运营。在奉贤区政府邀约下,上海新途的一群年轻人满怀热情地来到田间农田。这四年来,他们培育了170名堂主,让“四堂间”自运转起来,实现自治。

“我们原来负责该项目的青年社工有10个,我本以为远郊留不住年轻人,这四年来,除了一名社工因为迁居外地的缘故,其余的人都留了下来。不少人成了老人的‘编外’孙子孙女。”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总干事王艳红告诉记者。

挖掘培育“堂主”

年轻人让“四堂间”火起来

岁岁话重阳,年年菊金黄。今天,“堂主”早早来到“四堂间”,准备好一壶热开水,为老年朋友倒一杯清香怡人的菊花茶。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新途社工们组织“堂主”在“四堂间”里开展重阳节的特色点心活动,一起品尝美味的重阳糕……

在奉贤乡间,这几年兴起了新型的互助式养老,奉贤区民政局兴建了四堂间,让老人走出家门,退休后有了新去处。

问题来了,硬件建好了,却鲜有老人光顾。如何让老人不请也能自来?王艳红接到了奉贤区民政局抛来的橄榄枝。

受邀运营“四堂间”后,王艳红和骨干刘文彬开展调研后发现,郊区一些村庄交通不便,在田间戴着遮阳帽走街串户分外辛苦。为了服务好老人,新途专门成立了一支10人社工队伍。起初,王艳红觉得这些90后、95后社工留不长,很快会走。“但四年下来,除了一人因成家后离开上海,其余的九人都留了下来。村里的老人见到我们热情得很,俨然把社工们当成了孙子孙女。

新途是95后社工邵艳婷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毕业后进入的第一家机构,“四堂间”也是她毕业后接手并为之坚守的第一个项目。

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贤小囡,在和老人打交道过程中会讲当地话的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负责的街镇包括四团镇,那里是她出生的地方,一些老人更是看着她长大。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个服务老人,而是让当地有能力的老人,成为‘堂主’和‘大使’,让他们自运转‘四堂间’。”邵艳婷告诉记者。

“叮咚叮咚”,一大早,邵艳婷负责的堂主群里就响起了微信消息的声音。原来,群里所有的“堂主”都在发活动照片,并打字标注是哪个“四堂间”,而三团港村的“堂主”陈勤芳因为不会打字着急发语音呼叫她。

陈勤芳是2018年上任的老“堂主”,热心的她还叫来了老公担任健康大使,夫妻两人一起管理三团港村的“四堂间”。

邵艳婷赶忙打语音电话过去安抚:“陈阿姨,你不会打字没关系的,发语音就可以,你微信头像是你本人,我记得你头像的。”

如今,邵艳婷负责的堂主群里有40名“堂主”,大部分“堂主”起初都不会用微信和拍照,是她手把手教会的。这些“堂主”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学得慢,她就耐心地一遍遍教。“手机要横着拿,手指不要挡住镜头,拍照的时候要找角度……”如今,“堂主”们成功升“G”,可以通过微信和年轻人轻松沟通,还会和小辈打微信电话,逢年过节她还会收到他们发来的祝福语。

为了让“堂主”们更快学会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她还做了分解动作图片,用文字+图片的模式传授知识点,给一些上了年纪的“堂主”开小灶。

于“四堂间”而言,社工们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们身兼HR(物色、招募堂主)、培训师(手把手教堂主大使学会各种操等)、协调员(协调各种资源)等。王妙泉老人就是邵艳婷物色的优秀“堂主”,有着几十年党龄的他不仅是乡村诗人、抗疫先锋,还是村里的老娘舅,擅长调解各种乡邻间的矛盾。“面试时,他给我们发来自己写的诗,可有意思了。”回忆与王妙泉初见时的场景,邵艳婷不由得笑出了声。

邵艳婷的眼光不差,每天,王妙泉都会准时开门,打扫卫生,烧好水,给老人们讲讲当天的新闻。邻里有了矛盾,他会进行调解,为乡邻开展心理疏导。“疫情期间,我给管辖的‘堂主’挨个打爱心热线,关心他们的近况。从电话里我了解到王堂主还当了防疫志愿者。他告诉我,其实在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时,他就在村里当志愿者,还给武汉捐款。”

慢慢建立信任

社工和“堂主”结成忘年交

平时,邵艳婷和同事们也会实地走访各自管辖的“四堂间”,开展工作指导。

2018年刚入职时,她还没有买车,只能坐公交车到村里,村里交通不便,坐公交车不能直达,她就走一两公里徒步进村,大热天走得大汗淋漓。“堂主”们看了很心疼,给她送来了盐水棒冰解暑。

除了指导工作,社工们还要传授“堂主”和“大使”各种最新的技能。时隔四年,邵艳婷依然记得自己教老人们的第一支舞蹈是健康幸福舞。并非舞蹈专业出身的她自己花了一个多礼拜才安全把动作记熟。

毛巾操、肩颈操、健康幸福舞、凳子舞、手工……这些新舞蹈和新活动有的是社工们在网上找的学习视频,有的则是新途团队负责研发的。每次要学习新舞蹈的时候,大家先是一起练习,再把各自的舞蹈录下来,反复观看提升技能。最后,再录制个人版的,供“堂主”“大使”们反复学习,再传授给其他老人。

邵艳婷说,自己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工作氛围和谐。“我主要服务本土老人,他们活到老学到老。一开始他们对我们是不信任的,慢慢地开始了解我们,再后来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有的老人要给我介绍男朋友,每次过去他们都很热情,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

1994年出生的王翠比邵艳婷长了两岁,老家是安徽的她初来到时听不懂方言,只能让同事帮忙翻译。老人知道她的情况后尽量和她说普通话,后来她慢慢能听懂方言了。

“当地老人的房前屋后有很多空地,会种植瓜果蔬菜,去走访的时候他们会热情地将这些自家种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不要,他们会坚持给。”老人的淳朴给王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王翠看来,“四堂间”的模式类似于日托+老年活动室的结合。但活动内容比老年活动室要丰富多彩,老人出入自由,参与度很高。“这种模式相当于是同辈支持。刚开始他们对‘四堂间’的了解比较懵懂,觉得是来玩的。我们来之前,这里不怎么开门,老人们偶尔来来,现在基本上一周能开六天,老人的归属感、活跃度大大提升。”

王翠透露说,在从事这行前自己对爷爷奶奶没那么耐心。在和老人深度互动后,她回家探亲时改变和长辈的沟通方式,在代际沟通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据项目负责人刘文彬介绍,日常他们召开“堂主”“大使”沟通会。即便是疫情封控期间,社工们也和老人定期通过微信、电话的方式联系。“我们的社工每天给他们打电话,对他们嘘寒问暖。”

建立制度

复制成功模式

“四堂间”项目的负责人刘文彬是一名90后,该项目是她和总干事王艳红亲自落地的。

“‘四堂间’体现着农村养老的一种新模式。”刘文彬告诉记者,奉贤地处上海南部远郊,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社会的变迁,老人子女普遍在市区工作,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而现有的日托所、社区照料机构等,并不能完全覆盖到偏远地区的农村老人。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一个以睦邻互助的“四堂间”项目应运而生。立项之初,利用闲置的宅基房屋,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以“政府牵头、社会赞助、村委负责、老年自愿”的机制,建设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为所覆盖的本村老人提供生活支持与照料。

据了解,“四堂间”被设计成四个堂的服务功能,即:面向老人助餐的饭堂、教授健康课程的学堂、解决社区问题的议事厅堂、共享文娱活动的客堂。这四类服务内容,也是“四堂间”名字的内涵。自2014年至今,奉贤已建起近500家睦邻“四堂间”,覆盖上百个村。

“我们一直认为社区的低龄老人有能力、有才能管理社区。于是,我们建立了运营团队,以‘堂主’为核心人员,每个‘四堂间’再配三名大使。”刘文彬形容说,“堂主”相当于是“四堂间”的主人,对“四堂间”的各类服务进行统筹管理。其左膀右臂,便是“四堂间”中的“健康大使”“文娱大使”“自治大使”,他们是各类服务的具体负责人,定期在“四堂间”中面向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其实无论是“堂主”还是“大使”,都是从奉贤农村的本地年轻老人中来,通过接受培训,完成基层增能赋权,最后回到“四堂间”,服务于高龄老人。这样的模式,便是“四堂间”睦邻互助的体现。“我们主要是在奉贤本土开展社区动员,对负责人进行培训,建立起本土化的社群系统,不断形成‘堂主’与‘大使’队伍,增能‘四堂间’的的运营团队。”

2018年第一年试点时,新途服务了50间“四堂间”,第二年,服务点位变成了100个,第三年增加到了150个点,不仅点位在增加,服务内容也在叠加。“比如第二年我们就研发了工具包——堂主大使手册,为他们提供1+3盒子,里面有唱的歌、音响、U盘等。第三年的时候,我们还推出了一镇一特色,比如有个镇有非遗项目——滚灯,我们就设计了滚灯课程。”郁文欣作为该项目的督导兼培训师之一,结合老人的需求和本土文化特色,自编自导了一系列课程,并带着王翠、邵艳婷、芦佳晨、王辉、吴慧等社工们一起教老人,深受社区欢迎。

如今,郎朗上口的“堂歌”在各个“四堂间”广泛传唱,手指操、健康舞、凳子舞等活动广受欢迎,防跌倒训练、记忆力训练、智力训练等课程让老年人受益匪浅。“四堂间”运营以来,不断对项目进行沉淀与升级,先后制定出相关“四堂间”运营标准,实现全区“四堂间”管理统一标准化,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力量共同融合的“四堂间”远郊农村养老新模式。

“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这16个字是四堂间项目的精髓,更是奉贤远郊农村老人们的愿望,这个愿望,我们陪伴着他们在实现。”刘文彬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