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里归途》第一编剧秦海燕:现实题材的魅力,就是能和观众情感共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国庆档大片《万里归途》,票房在这个周末已跨过13亿大关,口碑在多个打分平台更是保持坚挺。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和小人物的真实选择水乳交融,类型片的紧张刺激和实力演员的动情演绎相互辉映,成就了电影的票房口碑双丰收。作为该片的第一编剧,知名编剧、导演秦海燕近日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的专访,她说,这是现实题材、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探索,“说到底,我觉得电影故事就是还要让自己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发生共振和连接。”
《万里归途》的故事来自一个普通夏夜
电影《万里归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了撤侨路上的种种惊险时刻与感人瞬间,揭秘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式撤侨背后,外交官的不懈努力。片中,努米亚共和国发生暴乱,撤侨行动刻不容缓。由于使馆人手不够,原本要回家陪临产妻子的外交官宗大伟,和外交新人成朗一起放弃了回家的机会,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撤侨行动。他们逆行深入战区,营救被困同胞,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个故事,来得有点偶然。2016年,华策和酷鲸的制片人万娟和张宁找到秦海燕,想做一个相关职业属性的电影,秦海燕答应了并开始深入采访一些行业人士做素材积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我几乎用一年找一个方向。”她一直没能碰到特别中意的故事,直到2018年在进行一些翻译职业的采访时,无意中碰到了现在这个题材,“7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夏夜,我们采访到了一位前外交部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他的亲身经历。”
“这名工作人员,前一晚还在北京吃着火锅,第二天就奔赴万里之外,不开一枪、用沟通和信念带回了上万同胞。“他略带调侃地讲述着,自己学阿拉伯语的,早晚要碰到战乱,‘没辙儿’,他又说自己这辈子做了这事儿,‘也值了’。”秦海燕说,当时的每一个字句、每一个细节,因为真实,深深触动了自己,“最打动我的,还是面前的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孤身在外,对小家的牵挂、对妻儿的亏欠、对职责的奉献,身上那种‘人’的东西。他也说到如果不是背靠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也做不成这样的事,挺打动我的,感觉很燃。”
有动人细节又有深刻主题,这个经历,秦海燕一下子就有了感觉,因为她被深深打动了,“我好像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希望”。在和华策方面商量后,大家确定了这个方向,“随后我们又进行了大量采访,才发现,这样的故事在外交工作人员身上,并不特殊——实际上现在故事里的宗大伟,是许多宗大伟身上的故事的融合,来源于真实故事,又进行戏剧化的处理。就是鲁迅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样的一个方法。”
电影上映后,“有燃点有泪点”“真实沉浸”是观众提及最多的观影感受。不少观众觉得,这部主旋律电影特别之处在于,每个人物的情感都被表达得很细腻,很真实。他们的所思所想贴合普通人日常的感受,在极端情境中超越了自己的恐惧和极限。而这些,正是归功于真实的基底,和编剧团队强大的艺术创作力。
入行20年,慢慢发现自己更适合现实题材
秦海燕2003年进入编剧行业,入行20年写过无数的题材,爱情、喜剧、悬疑、犯罪、甚至魔幻、科幻,“其实什么都写,但是慢慢才发现可能自己适合并擅长(现实题材)这条路。”她告诉记者,相比于架空的题材,现实题材对自己的吸引力要大太多,创作《万里归途》,正是因为采访到了一位真实的外交官,“也可能是我个人真的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就是会被现实的东西打动,太悬浮的我摸不到,也不会写。目前,我的确是给自己找到了一种方法,就是先做田野调查,去和真实的人面对面的碰撞和感受,然后从中去找故事,写故事。我还是喜欢写真实的东西、真挚的东西。”
在《万里归途》之前,她还创作了另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找到你》。由姚晨和马伊琍主演的这部电影,2018年入围了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名单,颇受好评。“当时是制片人陈洁找到我,进行故事改编。”秦海燕说自己会接下这个故事,是因为生活中她有着真实的情感体验,“其一是,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在特别大的超市丢了,我通过广播找人,后来被一个服务员找到,小孩是被别的东西吸引走了。那一刻我想着解决问题,克制自己,没有崩溃。找到她的时候也是紧紧拥抱,没有抱头痛哭。在那短短的十分钟之内,我体会到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就是灼心的感觉。其二是,我们家有一个待了十几年的阿姨,已经像亲人一样。她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原籍上学,忍着和亲生骨肉的分离,却一直在照顾我的孩子,视如己出。我觉得在我工作生活最脆弱的时候,这个阿姨就是我的支柱,她会说出,‘海燕,你放心在外面工作吧,家里有我。你也挺不容易的,要照顾好自己。’这样的话,给我很大的支撑。”
能引起情感共振,在秦海燕看来,是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最大的魅力,“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当我和自己的生活、我和被采访者或被描述者,发生那真实的情感连接的一刻,就是创作原点的开始。说到底,我觉得电影故事就是还要让自己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发生共振和连接。”
但是,作为专业编剧,秦海燕并不认为现实题材只是照搬生活,“实际上,我觉得现实题材是可以有创新的,现实嫁接一些类型的尝试,就会可看性强一点,比如我们编剧团队写的《消失的孩子》,就是现实加悬疑。”
编剧的使命感让我决定跨界当导演
采访创作的现实题材多了,秦海燕发现自己有很多想法想在电影中表达,于是有出品方建议,她可以自己来当导演。于是有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经过风暴》,这部家暴题材的电影由佟丽娅主演,目前已经杀青待上映。
“《我经过风暴》也是现实题材。在剧本阶段,我采访了大概两三百个家暴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着被采访者的痛苦,看到他们的力量,所以写剧本的时候确实非常有使命感。”秦海燕说,“当时出品方猫眼的制片人就觉得,既然我对这个故事这么用心,我最熟悉这个故事,不如自己来当导演。所以确实是为了拍这样的一个电影,因为热爱这个故事,而去当导演,当导演只是一个手段,我不是为了当导演而去做了导演。”
知名编剧跨界做导演,在业内并不少见。虽然这是一次跨界,但在业内已经20年的秦海燕,对导演行当并不陌生,两个角色的叠加,甚至有着不小的优势。“因为剧本是自己写的,就会非常熟悉这个故事,知道怎么准确地表达这个故事,所以在和各个部门沟通,尤其是取得演员信任方面,我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她说。
当然,作为新导演,秦海燕也非常虚心地将准备工作做到了极致,“前期和分镜师、摄影充分做了沟通,在开拍前就有了非常详细的分镜故事板,所以现场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甚至还提前杀青。当然,成片还需要得到观众的检验,这样才能吸取经验,更好地下次弥补不足。”
做了导演,秦海燕也深切感受到了导演的辛苦,“因为导演面对的是一个组织生产执行的过程,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涉及到的各种琐碎而庞杂的东西太多了,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创作过程”。但是,这其中,创作的快乐仍然存在,“我还是能体会到很多原发的创作快乐,对我来说,就是在前期和后期,也就是作为编剧和剪辑的阶段,当你直接跟内容发生关系、在创作的那一刻,快乐的阈值极高,这个快乐能战胜很多你需要去处理人际关系和琐碎事务的烦恼。”
“我仍然是编剧,也会继续当导演。”秦海燕说,因为热爱电影,她愿意通过更多的角色,来让自己对电影的认知更全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