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千里江山图》是什么感觉?中国非遗产品闪耀进博会
2022-11-06 上海

千里江山图礼服。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传统缂丝工艺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过去都是皇家宫廷御用,然而现在这种华丽的工艺正在走向民间。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的“缂丝千里江山图系列礼服”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展商和观众打卡。作为今年进博会“最华美的服饰”,这一系列缂丝礼服凝聚了青年设计师和工匠让中国非遗“活起来”的决心和信念。

苗海燕是一位常年工作在上海的青年设计师。几年前在上大美院的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非遗研培项目的牵线搭桥之下,苗海燕参与到了用缂丝工艺将中国青绿山水画开发成服饰的工作中来。而青绿山水画首选就是北宋王希孟的那幅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磅礴大气,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情怀,青绿色调的运用则可以为服饰增光添彩。”苗海燕告诉青年报记者。

当然,要将古代名画创作成当代服饰,用的还是被誉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明珠”的缂丝工艺,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与苗海燕合作的是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王建江。王建江祖上都是为皇家制作服饰的,其实技艺传到他这一代时,他也在思考,帝王已经没有了,帝王之服也不需要了,但是缂丝工艺要发展,就必须在现实中找到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当苗海燕找到王建江,提出要做千里江山图系列礼服时,两人是一拍即合。

但是整套礼服制作的过程却充满挑战。苗海燕告诉青年报记者,《千里江山图》是平面的,但是衣服却是立体的,要把名画呈现在服饰上,又不失真,不变形,还栩栩如生,工艺相当之难。为此苗海燕和王建江反复沟通切磋,进行了各种尝试,终于让千古名画再现于当今的服饰。苗海燕说,缂丝工艺过去的皇家御用,《千里江山图》也作为国宝而不轻易露面,现在通过他们的努力,这些工艺和名作都走近了普通百姓,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实今年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的很多作品都在做这类“重返人间”的尝试。在苗海燕看来,相比国外奢侈品,中国最好的奢侈品就是中国的手工艺,而要让这些手工艺真正焕发生命力,不再仅是作为“遗产”被束之高阁,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增加传统手工艺的现实应用。“缂丝千里江山图系列礼服”当然就是一种运用。虽然这样制成的产品价格颇高,一件女装要四五万元,但苗海燕说,完全可以将青绿山水缂丝工艺小型化,比如在一个领子或一个袖口上有所呈现,这样定价就会降低很多。“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就在于此。只有真正用起来,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才有希望。” 苗海燕说。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