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什么人才最紧缺?如何吸引青年人才?专家来支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什么样的人才最紧缺?近日举行的“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产业分论坛发布的“2022浦东新区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显示:人才紧缺变化呈“一紧四缓”,“智能造”紧缺程度加重,中国芯等4个产业紧缺情况有所缓和;质量紧缺成今年首要因素;流动、供求的紧缺程度降低,但硬核产业仍约有1.7万应届生需求缺口;招聘满足率近三年持续下降,招聘周期整体缩短。
◆ “智能造”人才紧缺程度加重 ◆
据悉,该人才紧缺指数调查已持续开展13年,通过多维指标反映浦东新区人才紧缺动态。2022年报告发现:浦东新区企业用工总量逐年扩张;人才高地优势明显,本科以上占比为全国均值5.2倍;海外人才占比涨幅2.4%,海归涌现小股回流潮。
“浦东新区产业人才有72.1万人,达到浦东从业人员总量的将近1/4。而且浦东新区重点产业人才本科以上的达到了56%,远远高于上海和长三角以及全国的平均比例,全国的平均比例是10%,我们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上海浦东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万鹏介绍说,这次调查还发现,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才的增长比较迅速。
对于“智能造”人才的紧缺程度加重,王万鹏这样解读:一块是机器人,另外一块是高端装备制造,例如豪华邮轮、数控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智能造’的产业占到了总样本的将近10%,应该说这几年浦东在‘智能造’产业的发展上相当迅速。我们把去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和前年做了一个比较,去年比前年增长了10.4%,随之而来的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王万鹏表示,“智能造”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比如说造船的,既要懂计算机,又要懂造船技术。“所以随着我们产业的升级迭代,由原来高速发展阶段,变成现在高质量发展阶段。”
◆ 良好的科研平台能吸引到海外人才 ◆
李政道研究所落地张江科学城,吸引了一批富有科技创新活力的青年才俊,开展了多个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研究,为科学城整体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由李政道研究所组织的“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科学家分论坛巅峰对话中,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教授表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专业领域的细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类似气候变暖等极度复杂的科学问题则需要复合交叉型科学人才来解决,再比如物理学实验过程中,工程技术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我们从2018年开始跟自然集团合作研究,去年我们专门研究了青年科学家群体,结论是中国的青年科学家最关注的是多元的研究视角、国际交流机会,美国青年科学家关注导师的关心、科学设施的保证和支持。”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研究员认为,“说明我们这几年基础性的投入已经见了效果,包括大科学设施的建设,只要我们能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科研设施和科研资金,我们还是能吸引到海外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
◆ 通过制度、人文、科研环境集聚人才 ◆
“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中欧专场学术分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发表了题为“VUCA时代数智赋能,打造浦东聚才汇智‘新高地’”的主题演讲。她围绕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新要求以及浦东的人才需求四个方面,展开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变革性力量。要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机遇,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汪泓分析道,“从产业数字化发展来看,上海产业数字化的增加值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40%。我们需要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等‘卡脖子’技术人才。”
汪泓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分析了当前技术人才在供需关系中遇到的挑战。她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不同类型岗位人才供需不平衡,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但是人才供需比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汪泓建议,要通过制度、人文、科研环境,系统集成、协同创新、改革发展,以高品质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以及比较好的国际社区、教育环境、医疗环境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对接,使得人才能够集聚浦东集聚上海,释放他们的能量。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樱以张江科学城为例,从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留三方面梳理了张江人才政策的落地实践。她认为,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张江不断增强的产业集聚度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的培养上,张江不断打造联合政、企、校的创新人才项目,使政府、产业和科研资源形成合力,对未来集聚性产业提前做好人才布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