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班的小花儿开了,王珮瑜的眼神亮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今潮8弄演艺新空间“有戏堂”里,传出此起彼伏的练功声,孩子们年龄不大,但唱念做打的京剧程式看起来却有模有样。日前,瑜音社京剧小科班的首次“开放日”活动举行,家长、孩子们还有大家熟悉的王珮瑜亲自带队,向在座来宾展示了京剧小科班成立一年以来的若干成果。
☆ 为孩子们打开京剧之门 ☆
弄堂深处,“有戏堂”大门敞开。古韵幽然的石库门建筑里,是简洁现代的会场布置。灯架上所有的灯齐齐亮起,把舞台照得雪亮。台侧的帘幕后面,是另一群衣装统一的小朋友,“唱念做打”字样的短袖T恤系在练功裤里,腰间还紧束一根腰带,个个显得利落精神。这一方聚光的舞台,在这一日的上午和下午,恰恰分属于这两群孩子。
“闻说不如亲见,学戏必要登台”,王珮瑜开创的瑜音社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观念,策划了此次开放日的汇报演出和公开选拔活动。小科班首任校长王珮瑜难掩激动,用几句话真心话立刻让现场充满了暖意。“今天的舞台,注定属于孩子。在今天讨论好好活着,成为一件挺悲壮的事。今年线下办学之难,大家有目共睹,不管走到哪一步,相信我放弃了大家都能理解。既然我们还在,就不能辜负大家的托付,要为中国的京剧事业做一点脚踏实地的事儿。”
开放日上午登台的是小科班的往届学员,他们进入小科班不到一年,因疫情原因,学戏不过半年。但这群穿着小科班班服的孩子,都多多少少流露出独特的气质,使得观众不凭借统一的服装,也能将他们分辨出来。他们的亮相就先声夺人——主持人问道:“你们准备好了吗?”,帘幕后轰然响起响亮又清脆的“准备好了”,让会场上下为之一振。
基本功的踢腿、下腰、拿顶、身段组合,小科班的孩子们分组登台,向观众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组别有着好听的班级名字:醉花阴、朝天子、点绛唇、一江风……都以戏曲曲牌命名。在老师的专业保护下,小学员们徐徐下腰,佼佼者已经能够捉到自己的脚踝;而下得相对吃力的小朋友,在令全场屏住呼吸之后,也能以最终的成功赢得全场的喝彩。老师们击节打板,用京剧的锣鼓节奏统摄舞台,小学员们迈着小碎步走起圆场,每一个亮相处都有掌声。台下校长王珮瑜不时喊着“用力”,台上的孩子的腿便飞得高些、再高些;观众的叫好不时响起,倒立的孩子便撑得久些、更久些。有些孩子比较瘦弱,在掌声中颤抖着双臂坚持,下腰倒立起身后小脸通红,却是目光炯炯。进行把子功表演时,比手中大刀长不了多少的孩子们,自己喊着刀法口号,竟也显出几分渊渟岳峙的气魄来。
唱念展示则按戏曲脚色行当分为“旦行”和“生行”,展示了《卖水》和《奇冤报》。《卖水》念白需要小嗓,六个五六岁的女孩细声细气,念起来像是一堂小猫在咪咪叫,台下友好地轻笑了起来;大一点学得久一点的孩子再上,已经是活脱脱九个小梅英在请小姐。观众自己就有了分辨,议论着:“嗯,明显上一个档次!”“看,这眼神就不一样了!”《奇冤报》唱念选段由教师口念锣鼓经来伴奏,胡琴还未拉起,京腔京韵已经响彻满堂。小学员的家长们通过孩子的培训,显然也对京剧多了了解,互相夸赞起对方的孩子句句考究:“你家的台风好”“唱得在调门上”!
☆ 为中国文化自信做点实事 ☆
小朋友们年纪虽小,举手投足之间,已经有模有样、很见韵味。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时间,孩子们对京剧从陌生到熟悉,从尝试到喜爱,这一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以自己的努力与热爱,开出花来。
下午登台的,则是“五彩斑斓”的另一群孩子。瑜音社京剧小科班的新一批学员,就将从这群孩子里产生。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看家绝活”,芭蕾、诗朗诵、快板、拉丁舞……自然更少不了唱京剧。登了台还要正式自我介绍,再跟着老师学个“山膀”,转一个“顺风旗”,学两声“小猫叫”,跟着钢琴“啊”几声……辩口齿、看腰腿、听嗓音、测音准、试协调,京剧表演需要的素质,就从这些简单又有趣的小互动中被一一考察。穿绛红色汉服的小朋友,给大家讲孙悟空的故事,坚称自己穿得是“孙悟空的衣服”;着一袭湖蓝色长衫的小帅哥,是看了瑜老板穿长衫的样子,才选择穿这件上台。“淘宝买的”,这个声乐十级、神采飞扬小帅哥回答这个问题时,挠挠头笑得格外腼腆。
舞台虽小,方寸之间,却是带孩子们走进京剧的门。王珮瑜校长也在此时定下了一个新的愿景:“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瑜音社小科班将培养五百个具有京剧表演才能的五至十岁的孩子,为专业的戏曲院校做好人才储备,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一点‘脚踏实地’的努力。”同时,她致敬了同样在做戏曲教育的同行们,又半开玩笑地向戏校同行喊话:“到时候你们就从小科班招孩子好了,我们无缝衔接!”这并不是几句空话,在不出差不演出的日子里,她都会出现在小科班的课堂里,频率之高令许多人惊讶。“我想以朴素的行动告诉大家,学戏家庭对瑜音社的信任与托付,我们不敢怠慢、不能辜负”,这一句她没有笑,面向台下,眼眸里认真得近乎肃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