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个“心理学与生活”科普展寻找内心的答案
2022-12-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为什么夜晚和雨天容易emo?为什么一起吐槽会让我们感情升温?学霸考前老是说自己考不好?是“凡尔赛”吗?no,no,no!其实心理学上都说得通。

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希望得到解答。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展出的“心理学与生活”主题科普展,聚焦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解答,揭开心理学神秘的面纱。

 ◆ 精选31个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上墙”展示 ◆ 

“为什么小朋友会喜欢毛绒玩具?”为什么英雄救美容易一见钟情?“考试之前如何成为记忆大王?”……学心理学的人,真能帮你条分缕析讲清楚出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从小到大,是不是身边的学霸总是在考前说自己考不好?考后又说“完了完了,这次肯定凉了”。“大佬”们的考前悲观真的只是“凡尔赛”吗?在展览的展板上,可以亲身找到答案——

其实不然,并非所有的悲观都是适应不良的表现,消极的思维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有时我们会发现,即便我们曾经取得过成就,但是再次面对相似的情境时仍然会抱有很低的期望水平,并且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这便是一种“防御性悲观”,是很多人面对压力时会采取的一种策略。

防御性悲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焦虑情绪,为将来做出积极的准备。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有一定的准备,在可能面临的失败面前更好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它也会让我们额外关注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消极可能性、想象消极的场面,这会让我们为了避免这些场面发生而变得更加努力。

又如,你是否有过跟朋友一起吐槽某件事情的经历?一起吐槽后是否让你们感觉彼此更加亲密了呢?其实,这是因为当人们因为共同的观点聚集在一起时,会形成一个“共享观点”的群体,群体内意见一致的人互相视为内群体成员,而观点不一致的人则被视为外群体成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个体获得一种群体成员身份后,人们依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属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相比较,进而产生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认同,并倾向于给内群体成员转交多的资源与正向的评价。强烈的群体认同会使成员形成积极的偏好,并对自己的群体成员有积极的态度。

与生活相遇。记者了解到,类似这样的共有31个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在此次展览中“上墙”展示。展览由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汪晨波担任主要策展人,结合教育部2022年秋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心理学与生活》,从社会心理、临床心理、认知心理和发展心理四个主题出发,精心选取并以诙谐幽默的文字进行解答,也由此带领观众诠释生活、解读社会、洞察人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融入社会、增加幸福感。

 ◆ 于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里提升情绪 ◆ 

除了干货满满的科普之外,在每个主题区域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在观展的同时抽一支签亲身感受“巴纳姆效应”的神奇,也可以在沙盘区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还可以亲手组装大脑模型,了解心理现象背后的生理机制。

在观展结束后,观众还可以在互动手帐区为小卡片涂上喜欢的颜色,许下美好的愿望,在“心情标尺”上评估自己的情绪。知识性的科普加上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现场还设置专区展出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他们将心理学家故事以及经典心理学实验元素加入单片夹、帆布包等日常小物的设计中,科普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更好地融入生活。

在“心理学子的进阶之路”展区,陈列了心理学专业的部分教材,体现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在视频区,观众还会欣赏到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独立制作的心理学科普微视频,展现了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的专业功底和精神风貌。

本次还展出了一些心理学院主办的珍贵期刊《心理科学通讯》(权威期刊《心理科学》前身)和“心理学五虎将”之一的胡寄南等大师手稿,以及学院中青年教师们撰写的“俊秀青年书系”,体现了一代代学院教师深厚的学科底蕴和薪火相传的使命与热情。

后续,该展览还将以巡回展出的形式走进中小学校园,加强学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推动心理学科普工作,更好地以专业知识服务大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