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面对未来诗歌不应缺席
2022-12-1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第七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昨天闭幕。在主题为“面对未来的召唤”诗歌节主论坛中,世界各国的诗人都表示,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诗歌仍应在展示期盼、抚慰人心中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诗人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的上海国际诗歌节举行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活动,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作为每届诗歌节最受关注的“金玉兰”大奖,这次由中国本土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获得。而“面对未来的召唤”的诸多论坛,也让人们对诗歌之于未来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在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赵丽宏眼里,“未来”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老子说“形而上为之道”,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就是说,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准确预期。但是“未来”又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对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人性的一种期盼。

这一点也得到了著名诗人张清华的认同。他说,既然未来是一种期盼,那诗歌就不应该缺席。“如果诗歌还能够帮助我们留住情感、留住希望、留住心灵、留住精神,那就再好不过了。某种意义上,可能这就是意味着诗歌在现时代最大的意义。”现任教于复旦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的法国诗人高缇耶·鲁表示,诗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响应未来,就是现在采取行动,去为未来做好准备,去响应未来给人们的召唤。

2016年上海国际诗歌节创设。经过6年的发展,上海国际诗歌节将优秀诗作更多地推向了市民和青年人,为这座城市诗意的蔓延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诗歌节也更鲜明地走向了市民,除了让著名诗人走进社区,与居民互动之外,还举行了诗人与大学生恳谈交流会、“诗歌创作和海派文化”诗歌创作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