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疙瘩”其实都是“宝贝疙瘩”,上博70周年馆庆渐入高潮
2022-12-1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博物馆7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渐入高潮。除了即将举办的汇集全球著名博物馆馆长的“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和“博物馆的力量:上博之光”博物馆奇妙夜之外,一些学术活动也引起了业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些活动也呈现了上博鲜为人知的很多面。

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的馆庆活动之一,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慰祖主编的十五卷《中国古代封泥全集》最近公开亮相。在很多人印象中,上博对青铜器和古代书画的研究最负盛名,其实在很多小众领域,上博更是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对于“泥疙瘩”的研究。

据悉,封泥被公众知晓仅有短短25年,对“泥疙瘩”系统研究是非常冷僻的学科,和金石书画经年累月的研究积累相比还是“后生”。25年前,正是上海博物馆将封泥从冷宫中“打捞”出来,告诉观众封泥和古代的政治经济相生相伴。封泥是古代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它与玺印同时俱来而又先行废退。因此,中国古代使用印章的历史中,曾有一个封泥时代(在钤朱时代之前)。前者至迟始于春秋战国,终于南北朝,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与艺术价值。

孙慰祖告诉记者,用文书、物件的封缄转达施以封泥,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千年,一般改在了竹简、结绳等物体上,作为一种信用标准。别看这封泥只是一个“泥疙瘩”,其实上面的信息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到制作主体、生产地点、送寄何处、护送机构等。直到唐宋纸张发明流行,封泥才被加盖印章的封条替代。

“泥疙瘩”到底有多少看头呢?孙慰祖举例说,史料记载,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但是出土的封泥显示,目前发现的秦朝郡名有45个。“我本人就通过封泥发现了史书记载之外的8个郡。封泥的信息是‘第一手’的,这些原始资料进一步研究后,可能会补充纠正目前的文献记载。”

上海博物馆馆藏封泥,是晚清民国间发现的最成体系、种类最为丰富的封泥实物。日前上海博物馆在一楼大堂推出“芥子须弥——上海博物馆藏封泥展”,遴选20件馆藏封泥精品。这些展品也让人感慨,原来所谓的“泥疙瘩”其实都是“宝贝疙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