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巨型盒子”徐家汇书院打开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新年第一天,位于漕溪北路158号的徐家汇书院(暨徐汇区图书馆新馆)全新开启。在与市民读者阔别三年之后,徐汇区图书馆在建馆66周年的花甲之年以“沐光而生·向光而行”之心焕新亮相,成为人人可享的“市民第二书房”。新年伊始,上海又多了一个文化新地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元旦一早赶到徐家汇书院。这家硕大的书院置身于上海首个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被誉为“海派文化之源”的徐家汇源的核心区域。在寸土寸金的徐家汇,这个书院显得非常“”奢侈”,其总面积18650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设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具有开放、创新、融合性的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全媒体时代复合型图书馆。
据悉,徐家汇书院由西岸美术馆设计师、英国著名建筑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担纲设计,内部则由知名建筑设计师俞挺团队操刀完成。书院建筑上醒目的“徐家汇书院”五个大字来自于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的手迹;书院英文名字“ZIKAWEI”则出自上海方言加威妥玛式拼音法……诸多细节无不透着徐家汇作为海派文化发源地的历史感。
位于书院中庭晶莹剔透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是另一大看点。这个“光启之门”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再造的,以3d形式力图通过现代先进设计与建造技术对传统进行新的演绎,从而回望历史,对当下的时代精神加以诠释。据悉,“光启之门”由2台大尺度建筑空间打印机器人耗时50天打印完成,打印路径长达17000米,打印消耗材料1.8吨。整个编程超过50万行,全部程序通过自主研发的FUROBOT软件进行批量化编程完成。“光启之门”与20多米长的“海上长桌”共同再现徐家汇百年文化记,铺陈海派文化百年记忆通道,构成书院最有辨识度的独特标志。
除了别出心裁的装饰之外,徐家汇书院作为一家区级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也十分鲜明。这是一家满足个性化需求,充满幸福感的“24小时图书馆”。记者注意到,秉承“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办馆理念,徐家汇书院在各个区域的设置方面上都营造出“人书一体”的阅读氛围。一楼少儿区设低幼区、幼儿区、小学区、中学区四大板块,延续徐汇区图书馆对少儿阅读20余年的倾注;二楼服务区集外借和阅览为一体,藏书涵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规定的所有22个大类,复古的海派彩绘玻璃点缀其中;三楼特色文献区里可见“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大型成套丛书和各类方志构成的特色文献区。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报刊、杂志全套影印本也可在此查询到。此外,书院划分出阳光阅读区、光盒空间、24小时阅读区等区域,为市民读者提供多面、细致、乐在其中的阅读空间。
作为区总分馆体系的总馆,徐家汇书院还将衔接起徐汇13个街道、镇的分馆以及徐汇的书店、出版社、书香行者、灯塔书房等阅读空间,引领整个城区浸润书香,围绕“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奋斗目标服务大众,使之成为市民向往、读者喜爱的文化空间与精神家园。
据悉,徐汇区图书馆原本位于南丹东路80号,2019年,为完善功能布局,满足市民多元阅读需求,徐汇区图书馆闭馆“暂别”;2021年,徐汇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徐家汇源景区核心位置作为徐汇区图书馆新址。位于漕溪北路158号的徐家汇书院现址,正是中国第一家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院”的所在地。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许多珍贵标本都来自于这里。如今,这份隽永的文脉传承三个世纪,注入徐家汇书院,成为这座“岁月图书馆”的海派基因。
元旦期间,徐家汇书院为市民读者送上了新年开启日书香体验全攻略,五重惊喜带大家深入了解徐家汇书院。其中,定点参观“书院八景”、抽取书院新年好礼、“东西公园”文创商店“扭点好东西”等活动深受欢迎。书院还为大家准备了新年明信片,加盖徐家汇书院新年定制邮戳,为2023年的第一天留下书香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