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疫线|急救人24小时奔跑在生命线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从今天早上8点出车,到晚上8点,我们出了13(次)车,基本刚把上一车的病人送进医院,下一车的出车指令就来了!”来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的120医生王睿告诉记者。
当前,上海新冠感染者激增,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迎来巨大考验。1998年出生的王睿坚守在抢救生命的前沿,为患者搭建起生命的桥梁。和他一起奔跑的,除了所有120急救人外,还来自各行各业……对于刚加入120队伍不到两年的这位年轻人而言,在这次“大考”中越来越体会到“生命至上”这句话的含义。
// 一路飞奔的急救人 //
记者采访当天,王睿与搭档驾驶员陈智华、担架员严飞一起出车。大清早,佩戴防护帽、N95口罩与面屏,穿上蓝色隔离衣后,三人开始了当天的急救工作。
早上8点,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年龄超过80岁,曾有过脑梗。老人长期瘫痪在床上,又感染了新冠,不仅发着高烧,氧饱和度也明显降低,伴着呼吸急促。
行驶过程中,王睿已经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大致了解病人的情况。车刚停稳,他便拎着急救药箱和监护仪冲了出去,两个箱子加起来至少有20多公斤,紧跟其后的其他两人将急救担架床抬到了患者所在的地方。
在现场,王睿迅速用监护仪、血压器等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之后为老人开通静脉。当王睿救治患者时,一旁的严飞已经迅速放好了担架和急救器材。他告知家属医院面临的情况,提醒家属带少量现金以备需要,还叮嘱家属做好个人防护……三人迅速将患者送上了120救护车。当前急危重症患者增多,尤其是老年人增多,对急救担架员体力要求很高。当三人合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时,寒风中的他们已微微出汗。
一整天下来,王睿等三人连吃一口热饭的时间也没有,几乎是刚完成上一个任务,紧接着下一个出车任务就来了,没有一丝休息的时间。王睿告诉记者,如果有那么点空隙时间,会去吃点热的,不过也会随身带上饼干、面包等干粮,怕万一实在没时间吃饭。
当天的急救工作一直到晚上8点。前后一共出了13次车,接诊到病人大多发烧都在38摄氏度以上。
// 一场空前严峻的考验 //
“从12月中旬开始,我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也没有周末双休,只要身体可以,就一定坚守在岗位上。”1998年出生的王睿刚刚加入急救队伍不到两年,这些天来愈发明白“生命至上”这句话的含义。眼下市民的急救需求激增,身边的急救人几乎都在加班加点工作,一个白班最多时要出车近20次车,基本接诊的都是发热病人,或者是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
不过,王睿表示,在接诊中发现,有些情况下市民其实并不需要拨打120。40岁的张先生夜间发热到38.6摄氏度,感觉呼吸困难,瞬间陷入焦虑,于是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当王睿三人上门后发现,张先生并无基础疾病,家中也储备了退烧等药物。他感染病毒后出现了四肢酸痛、乏力、喉咙痛的症状,这些都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无需去医院。“更多的是心理焦虑,我们现场进行处置以及和这位市民心理沟通后,他很快就稳定下来。”
还有一名82岁的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在家里超过38摄氏度高烧持续三天。好在3名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的基本状况还算稳定,体温已经下降到了37.1摄氏度,血压、血糖和氧饱和度都正常。
“在老人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我们和他的家属进行了沟通,建议老人可以先居家,暂时不去医院,也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家属表示理解。”王睿说,“我们会特别提醒家属,一旦老人的氧饱和度往下落,出现了呼吸急促、胸闷的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送医院进行治疗,以避免老人向重症化发展。”
从2021年7月份,正式加入120急救队伍后,王睿的感受一直是在与新冠病毒赛跑。“随着对于新冠病毒认识的逐步加深,大家没有了起初的害怕和恐慌。相信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战胜病毒。”
虽然一路都在奔跑,但王睿表示“压力确实很大”。“病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医院床位都满负荷,虽然医院在不停地想办法增加床位,但是床位仍然紧张。我们能提供的所有担架床都借出了,病人只能等到医院腾出床位来,而我们必须尽快去接下一位患者。”这些天,王睿偶尔也会遇到牢骚满腹的患者及家属,他特别能理解那份焦急。“不过,多数病人或者家属都理解我们,一声‘谢谢’便让我们感动不已。”
// 一种特别强大的凝聚力 //
在与病毒奔跑的这段日子,王睿最大的感受是“大家一起在奔跑”。“一线急救工作人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取消休假等来加强急救力量。为了保证急救力量,急救中心提前对一部分人进行了闭环管理。其中管理人员24小时在岗并肩作战,同时不断了解大家的身体以及家庭情况,给急救人员提供关爱和支持,力所能及帮大家解决一些困难。中心领导们亲临一线慰问,给大家鼓劲,给大家减压,并且前往各大医院协调相关工作。市卫健委章书记也来分站看望大家,叮嘱要认真做好一线同志关心关爱和保障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做好自身防护。”王睿告诉记者,急救中心还通过内部挖潜科室人员,召回规培生、定向培养生等人员加强队伍力量。
12月19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工作提示称,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快院前院内衔接,明确市卫健委将实时监测120周转情况,对周转困难的急诊室,立即联系医院要求加快协调,优先处置120车辆转运来的患者。
记者了解到,很快沪上各大医院的急诊科、麻醉科医生都来增援,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也来了,医学生们也来了……据悉,上海市卫健委迅速调度了7个区、20多家三甲医院的近200名急诊科、麻醉科医生补充进急救队伍,其中近一半来自各区等全科医生,另外一半则来自三甲医院等急诊科、麻醉科医生以及此前曾经和计划到急救中心参加定期工作的医生。这支队伍既要懂专业应对又要迅速反应,都需要具备三大技能:急诊时紧急心电图、心率异常等情况要会处置;会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及相关呼吸道护理等;会进行静脉注射。此外,为了避免其中的非急救挤兑急救资源,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各区组建了一只非急救协同转运队伍。这支队伍主要完成经过120筛选后,病情相对稳定、但需要平卧和抬抱的病人。由各区街道提供经过简单改装的车辆,基本能满足非急救需要。为了加强这只队伍的力量,市120急救中心也通过内部挖潜、增配了20多辆非急救专用救护车辆。
此外,协同团市委、社会办医组织、12345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一批曾经在大上海保卫战中支援过120的志愿者也来了,到岗后分别从事调度和急救员的岗位。与此同时,市红会组织的专业救援人员也加入了志愿队伍。
据悉,包括急诊、麻醉医生以及志愿者在内的所有增援力量上岗前分别进行了院前急救专业技能以及工作规范的培训。
不过,120急救中心也再次呼吁,当前情况下,市民在非必要时,不要使用急救资源,把急救资源让给更需要的老人。不要重复拨打120,在进入排队系统后不要挂机。另外,如果有新冠感染咨询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拨打卫生热线来解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