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如梦之梦》迎来上剧场专属版,记者探班23年后的新惊喜
2023-01-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新年已至,《如梦之梦》上剧场专属版的第二轮排练已经开启。8小时,圆形剧场,这出庞大的戏其制作需要比平时多出好几倍的精力和时间,近30位演员以及制作、演出、技术等数十位工作人员,在两个月前,就已踏上这段如梦旅程。同时段,卸车、装台、换景……舞台也在上剧场搭建起来,所有人的梦即将触达。

“《如梦之梦》放在今天,对我来说依然太难了。整体调度,特别是遭遇如今的疫情感染高峰,这部大戏能够如约而至,真的太不容易了。”该剧导演赖声川不无感慨。此前,赖声川马不停蹄,刚刚从台北回到上海。台北、上海,两套班子,一前一后迎来《如梦之梦》的两地复演。

“剧场可能是什么?”23年前,华人戏剧家赖声川开始重新自问。《如梦之梦》就在2000年的世纪之交诞生,突破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日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如梦之梦》专属版的排练厅,和所有演员一起寻梦,也和赖声川导演一起聊了聊新年愿景。

  今天“如梦”是否有了新解?  

在那一声铃声响起前,《如梦之梦》所有的音乐已经在剧场里绵延不绝;在身着黑衣的演员们环绕着莲花池绕行前,剧场黑衣人们已经走过了一圈又一圈;在庄如梦的故事开始前,《如梦之梦》专属版的故事已经在舞台上演。

“人生如梦,如梦之梦。”可能没有什么比这个冬天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当生活被一场陌生的病毒搅得天翻地覆时,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五号病人”呢?

“自从有一天,有个我不认识的病找上了我,一切都改变了。我没有选择!我认识这个病菌吗?它为什么要找上我?不知道。可是它就是来了!”“……我觉得自己体内像是某一种战争中的受害者。问题是,是什么战争?”

戏剧、电影评论家周黎明曾评价《如梦之梦》是“华人戏剧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文戏剧”。

当日的探班,赖老师特别安排了四个相对完整的片段,从莲花池上越来越快的人群开始,到几处经典桥段。在这次新阵容中,大家会看到倪妮、赵晓苏、文章,还有宗俊涛、杨雨光等上剧场众演员,当然还有久违的——金士杰在1:1舞台的排练厅里,大梦开启。这首生命史诗,因为这些新演员的加入,也让《如梦之梦》重新舞出不一样的涟漪。

“如梦”的创作,是一次赖声川“小火慢炖”的灵感:一次欧洲旅行时,他看到了一幅扬·勃鲁盖尔的画,这幅画的内容就是一整墙正在展出的画。 这个“画中画”的作品,让赖声川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很长的剧名:《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之后,他在印度旅行时看到僧侣绕着最神圣的佛塔走进走出。遂想,在剧场中最神圣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又重新浮现在他的心中,而答案就是观众。

于是赖声川大胆地把观众放在舞台中央,演员绕行观众席,形成了“莲花池”,赖声川由此开创了环绕型剧场的先河。也是在这一次印度的旅行中,曾经过往的生命经验、听闻的故事全部连结在了一起。他在印度完成了《如梦之梦》的大纲。故事从台北,到巴黎,再到上海;时间从20世纪到21世纪,跨越百年,在环绕的故事里,赖声川带领观众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走进戏中众多人物的生命旅程。

  庞杂的“如梦”密码如何破解?  

“其实我们一辈子就好像一出戏,这出戏是我们自己编的,戏中谁是好认,谁是坏人,是我们自己在决定。”排练厅中,传进耳朵的台词,让人颇为认同。特别在2022年,我们和戏中人一起经历着那些相同的失落和无奈,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希望内心能获得更多坚定的力量。和生命的绝对无常不同,戏剧拥有一个非常渺小而朴素的愿望——带给人们希望和疗愈,这也是赖声川导演一直所强调的戏剧功能性。

回看这次复排,赖声川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如梦之梦》更大的内核其实是不变的。其实我今天还有一种感觉,大家在谈论它的时候我还蛮感动的,人们对它的熟悉,对每个人物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对新加入的演员来说,有挑战,却又不失新鲜感和角色贴合度。这个戏妙就妙在,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这一版,其实什么也没有改,但是细节又改了很多。”

在赖声川看来,《如梦之梦》的密码太过庞大,不论剧本还是导演,包括敲定演员和制作上,甚至就连舞台的走位都必须写得清清楚,非常复杂。光是把由黄薇老师操刀设计的400多套舞台服装,搬到排练厅,就是一个巨大工程。“舞台剧,它是一门手工艺,而且你不能都依赖大师傅,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成大师傅。到了最后这个阶段,这出大戏才能唱好。这东西很奇妙,我最清楚那个密码是怎样的,所有东西都有‘节奏’,你需要掌握它的节奏感。”

展望新一年,赖声川表示,希望大家健康,希望所有遭遇人生低谷的人都能恢复生活的常态。对剧院来说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上剧场像个灯塔。我希望上剧场作为上海一家民营院团,能够成为业内的榜样,能靠自己的创作活下来。原创力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它依旧是最宝贵的生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