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步道再添一道文化景观,这顶有故事的“小帐篷”讲述温暖往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华东政法大学打开校门进行最美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除了最美历史建筑群,学校进一步深化长宁校区文化内涵建设,展示70年办学所凝结的“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追溯这一理念的源头,有一个关于帐篷温暖的、奋进的、闻名遐迩的故事。华政园万航渡路1575号“帐篷精神”标识16日揭幕,为苏河步道又添一道文化景观。
苏州河碧波荡漾,红砖墙静静矗立。这尊新落成的帐篷雕塑,下方的汉白玉碑石上记载:1979年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复校后,因校舍匮乏,当时的校领导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吕书云、李润玉等于次年8月,决定把原来的校长办公楼等让给师生使用,在四号楼前的大草坪上,搭起了五座帐篷,校领导和所有党政工团的人员都进入帐篷办公。
据了解,当时,在华政原校址即万航渡路1575号校园内,驻扎着十余个单位,可以供华政使用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却没有几幢。而上级部门要求华政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尤其是到1980年夏天,1979级学子已有300多人,1980级400多名新生又将入住,教室和宿舍已经无法承受,校舍匮乏问题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刘少傥等决定将原来的校长办公楼,即四号楼让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将其他办公楼让给学生住宿。于是,楼前草坪上的5座帐篷,成了校领导等的帐篷办公室,铸就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
与圣约翰大学留下来的那些庄严、典雅大楼相比,低矮的帐篷,冬冷夏热。严寒季节,虽有火炉,难以抵御寒潮;夏天闷热,电风扇也扇不走酷暑高温。大家虽在帐篷里办公,办学的热情不减,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华政的一大办学特色。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多年来,一代代华政人在“帐篷精神”的鼓舞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七十年来,这一理念从建校伊始魏文伯院长号召做“勤劳地耕作、培养”的善良园工发端,在复校后的草坪帐篷办公中深化,在大上海保卫战中“党员先锋模范,教师立德树人”的逆行者身上传承,“帐篷精神”早已内化为华政人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
校长叶青说,帐篷精神是华政文化血脉亲情的力量源泉,是华政人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今天的帐篷精神,是佘山脚下二次创业的勇气,是将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建成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的胸襟,是肩负起法治兴国和法治强国历史使命的担当。
如今,这顶微缩的“帐篷”成为苏州河畔长宁校园新添的文化地标。在四号楼前、二次复校搭建帐篷的大草坪上,树立起的“帐篷精神”标识和图文,正娓娓讲述华政先辈在帐篷里创业的故事,让全体师生校友重温、回顾老一辈的“帐篷精神”,不断增进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凝聚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让络绎往来的社会友人了解“帐篷精神”的故事,并以此为契机,扩大华政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度,面向全上海乃至世界讲好华政故事。
记者了解到,此前,长约900米的2.0版苏州河华政段已成“网红”打卡地,经最近几年优化提升,这一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比原来又拓宽了两倍,而最宽处约达98米,整体面积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新一年,作为共享开放校园,全校27栋文保建筑继续修旧如旧,苏河湾沿线老楼持续修缮,不断融入“一江一河”新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