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寒假,不简单的“爱心云托班”已就位
2023-01-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寒假第一天,六年级学生小杨开启假期新模式:网上参与“云课程”,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本草纲目》;打开网络平台,还有高校志愿者“一对一云陪伴”。

1月18日,采用“云陪伴+云课程+自护辅导”模式、面向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开办的“爱心云托班”正式上线。作为“情暖‘医’线”——上海共青团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专项行动之一,此次“爱心云托班”旨在为医务人员解决寒假期间子女“看护难”问题,让他们在一线安心坚守。

“云课程”丰富

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

“新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时代,新时代让未来更可期。”在播放了新华社发布的2022年度照片·领航,观看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后,由复旦附中思政教师黄英樱带来第一课《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带领学生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她也告诉学生,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建议同学们利用假期走访上海红色场馆,传承红色基因,过一个充实又快乐的寒假。”这一开班第一课增强了青少年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自豪感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前景的向往。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爱心云托班”设置了丰富的课程体系,涉及艺术启蒙、兴趣科普、健康教育、中华文化等主题课程。走近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创作背景及意义、唐慎微与《证类本草》二三事,春节前的三天集中安排学习中医药知识。《叩响信仰之门,走进红色起点——渔阳里》等“红色精神”系列课程引领小学生知党史、感党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看了课表安排,六年级的小杨对乒乓球实战技巧课程、摩登舞基础元素训练等运动类课程颇感兴趣。小姑娘平时就是“运动小健将”,每周会去游泳、打羽毛球,还热爱舞蹈,“这次课程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跟着老师学习新技能,很有意思。”

“爱心云托班”还关注到青少年假期健康安全问题,设置了健康类课程之外,每次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都统一增加了眼保健操和健身操环节,共同关爱视力、关注健康,为小学生提供贴心守护。

这让小杨的母亲吴霖很放心。吴霖和丈夫都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医生,平时工作繁忙,学业安排只能靠女儿自己,吴霖看到  “爱心云托班”的课程安排合理,还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第一时间就给女儿报了名,“这是丰富孩子寒假生活的好方式,也期待有大学生哥哥姐姐和她聊大学生活。

“云陪伴”安心

大学生为“陪娃”个性化备课

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为缓解方舱医院内中小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在线学习压力、助力上海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看护,上海团市委组织各高校团委招募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爱心云托班”, 提供上海方舱医院内中小学生线上陪伴服务和防疫一线人员子女云托管服务。当时,20所高校结合专业特色打造超2000节特色课程,各校大学生志愿者累计上岗 34094人次,累计托管超48219课时。

这次“爱心云托班”延续了“云陪伴”模式,主要提供红色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导航、益智游戏等。1月10日,“爱心云托班”志愿者招募、招生双向报名同步启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600名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云陪伴”。为了更精准、更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陪伴服务,各高校根据招生信息,结合托管对象年龄、年级、兴趣爱好等特征进行志愿者匹配。

学过围棋的复旦大学学生俞智瀚这次“云陪伴”的二年级学生也喜欢围棋,适配度很高,他已准备了与围棋有关的历史故事,也安排一起研究棋谱、看围棋少年动画片等,“希望能提高他对围棋的兴趣,将这一爱好坚持下去。”俞智瀚有过线上、线下的支教经历,还曾是一名军人,他还想将国防教育、红色教育融入“云陪伴”中。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笑寒参与组织过2022年疫情间的“爱心云托班”,看到孩子们在志愿者“云陪伴”下收获知识和快乐,她一直希望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我的父母也都是医生,很理解医护工作者的辛苦,希望可以陪伴他们的孩子。”

这次,李笑寒将陪伴一位二年级小朋友。擅长绘画、书法、茶道、插花、手工的她会给予小朋友绘画辅导,“想通过绘画培养小朋友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描绘出自己身边的美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原本李笑寒的寒假将为考研做准备,这次“云陪伴”的志愿经历也让她的寒假生活节奏更紧凑,效率更高,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让寒假更有意义。

从“抗疫云陪伴”到“爱心云托班”,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徐温丽的“云陪伴”经验丰富。去年她结对的是一名初三学生,发现对方内向腼腆,徐温丽就从自己的社恐经历聊起,第一节课后,孩子就向家长要了徐温丽的联系方式。陪伴的日子里,徐温丽不仅给予学业上的指导,还缓解负担与压力,后来看朋友圈,知道孩子被心仪的高中录取,她也很开心。

有效沟通、合理编排课程内容等经验都被徐温丽带到了这次“爱心云托班”中。她这次“云陪伴”一名8岁的小男孩,“他对天文知识比较感兴趣,我打算通过纪录片鉴赏、相关书籍阅读、绘制星系图等丰富陪伴形式,增进理解与沟通。”

感受不同学生的性格,收获不同的教学体验,徐温丽觉得,成为“爱心云托班”志愿者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既是帮助他人,也是成就自己。

“云平台”靠谱

创新机制模式,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各高校也将“爱心云托班”当成实践育人的平台。同济大学团委积极响应团市委号召,去年面向方舱医院内的中小学生和上海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开展线上“爱心云托班”时就在全校招募了367名志愿者,采用“直播+录播”多种授课形式推出54门“云陪伴”课程,累计服务时长980余小时,服务百余组抗疫一线人员家庭。

此次寒假,同济大学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心云托班”外,还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创建了《同济大学爱心云托班工作指南》,具体落实每一位负责同学的具体工作职责,构建“联络人+授课志愿者”双轨志愿者运行模式,统一指挥,搭建起“志工部联系人+联络志愿者+授课志愿者”的协作模式;建立《学生档案》和师生双向评价机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兴趣需求,更有针对性地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帮扶。

上海师范大学团委也积极响应, “学校秉持‘实践育人’理念,发挥师范生的教育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自身诉求与兴趣爱好一对一打造个性化云端陪伴课程。”校团委表示,云端陪伴课程涵盖读书赏析、科学普及、手工实验、益智游戏等多个方面,使云端陪伴课程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建立陪伴质量动态跟踪机制,志愿者通过家长实时上报的授课效果收集反馈建议并及时优化调整课程内容方案,在陪伴中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在课程中以美育德促进发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志愿者们在为孩子们带去学习体验与心灵慰藉的同时,也能体悟师范生的教育初心。”

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多样的假期乐趣。这个寒假,快乐不简单,“爱心云托班”守护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共同迎接春暖花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