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读懂杭州,除了西湖,还有德寿宫——写在《德寿宫八百年》出版之后
2023-01-29 生活

□周华诚

万众瞩目的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未开而先火,几乎同时,《德寿宫八百年》一书也出版了。这两年里,一群人在为德寿宫项目的顺利完成呕心沥血,而同样的,我也为写作德寿宫这一本书耗费了许多个日夜。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这么火,这如何理解?我的回答是,南宋文化,是杭州城市性格、民众习俗、文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德寿宫,亦是今人感受杭州、理解杭州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

倘要真正读懂杭州,除了一座西湖,还要有一座德寿宫

以前游客来杭州,只想到西湖。那是杭州轻盈柔美的一面。其实,这座城市还有厚重的一面、刚硬的一面、风雅的一面。我们可能通过德寿宫,触摸到这样一种城市的气质。倘要真正读懂杭州,除了一座西湖,还要有一座德寿宫。

德寿宫是今天的民众得以与八百年前的文化生活进行精神对话的桥梁,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在德寿宫项目的整个营造过程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没有德寿宫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项目,很多工匠没有机会实践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机会与八百年前的匠人取得某种精神上的共鸣与交流。

德寿宫是当下时代“技”和“艺”结合的产物,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建筑复原、展示展陈等各个领域的能工巧匠共同凝聚心血之作。大家站在这个时代的地面上,追慕南宋的风雅,还原南宋的韵味,但面临的问题已然是全新的了,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已然是全新的了。所以,德寿宫项目是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成就,去达成八百年前的审美高度,它是技与艺的完美融合。

德寿宫遗址,作为南宋皇城遗址的一部分,是城市的珍贵遗存。它对于杭州这座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位杭州人,都应该去打卡,去静静感受一次。

在写作时,我常常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也是我所选择的叙述策略。必须让古今之人跨越八百年,产生交流与对话。对于我来说,纯然写一本历史书,那有什么必要呢?这本书所要呈现的,是当下人的精神追求。

从一幅《瑞鹤图》开始,抽丝剥茧一般展开对“鸱吻”这个建筑细节的书写。而后讲到“界画”,讲到宋画里的建筑,再讲到复杂的《营造法式》与建筑的现实复原;由一块石头开始,讲到德寿宫的后苑,讲到南宋的园林,讲到那块石头留到今天的故事……在每一个故事里,我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小细节,然后层层打开,走进一个庞杂又丰富的世界。

德寿宫项目,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会是一种滋养

写作这本书实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关于南宋的书,我买了六七十本。既有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也有学术著作,还有《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宋代政治结构研究》这样的冷门书,以及《东京梦华录》等古籍。此外还有几百篇电子文献。越读书,越知道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短板。

对于古建筑的学习,难度更大。先看《营造法式》,读不懂,又买了解读《营造法式》的书来读,还是半懂不懂,又去买了《营造天书》这样的书来读……最后,我买来斗拱模型,自己对照着书进行拼装。

终于拼装完了,我发了朋友圈。古建专家黄滋老师看到后,评论说,这个斗拱模型做得不好,很多地方细节不到位。要知道,黄滋老师在古建领域浸润几十年,他一眼就能看出很多构件的“味道”对不对,比如有一次,他一下就看出了斗拱上的“卷杀”角度不对。德寿宫项目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是这样“抠”出来的。

德寿宫的屋顶,没有铺琉璃瓦。为什么呢?因为在德寿宫甚至南宋临安城的整个区域内,没有发掘出一块琉璃瓦的碎片。最后,德寿宫大殿屋顶选用了朴素的陶土瓦。

德寿大殿正脊上的鸱吻,专家们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个来回。德寿宫出土的鸱吻残件,大约只占完整鸱吻构件的十五分之一。根据这一块小小的残件,技术小组绞尽脑汁一遍遍地核对考证,并以此为依据,查阅《思陵录》《营造法式》,并以此为准绳,也一次次研究浙江现有的宋元建筑的形制样式、等级关系,去图书馆找宋画资料,一点点推敲,试图无限接近于历史中的德寿宫的“真相”。

大殿上最后复原的“龙头剑把鱼尾鸱吻”,高1810毫米,宽340毫米,侧面厚度是1320毫米。在雄伟的大殿的屋顶上,人站在地面看上去,非常遥远,也几乎没有人会留意到那么小的细节。但德寿宫复原团队的专家却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建筑的每一处细节。望柱、莲花座、斗拱,每一条线、一个花纹、一个角度……都反复修改、打样。

宋韵,是杭州城市文化血脉里隐藏的基因。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想,德寿宫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段历史,而是通过德寿宫的这扇门,去理解南宋的政治与生活,去领悟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宋室南迁之后,行在放在临安,造成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比如,今天的杭州人为什么爱吃面?宋嫂鱼羹怎么来的?都跟南北文化交融有关。对于文化与艺术,南宋是一座高峰。对于德寿宫遗址项目来说,这是一次漫长时光的穿越,更是一次美的对话。正是通过这样的对话,今人与古人得以心意接通、精神共鸣。

德寿宫的细节故事还有很多。作为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的副总指挥,姚春宇在建设过程中每天都会走进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是有力量的,”他说,“我相信,德寿宫这个项目,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会是一种滋养。”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个机会,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而不求回报地去做事。德寿宫项目就是这样的事。做这样的事,在精神上获得的回报,会大于你的想象。

(《德寿宫八百年》,周华诚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周华诚: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雅活书系”“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丛书策划主编。著有《江南三书》《素履以往》《陪花再坐一会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饭一世界》等。)

周华诚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