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变身“小厨神”!高中生为家人做菜感受年味和家常菜背后的传承故事
2023-01-30 青年

青年报 ·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过年期间,你家的“招牌菜”是什么?今年春节,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开展“我为家人做道菜”活动,鼓励学生们走进厨房,拿起锅铲,为父母家人做道菜、煲个汤,慰藉平时辛苦操劳的父母家人。在活动的号召下,高中生们人人变身“小厨神”,用一道道色香味美的佳肴,与家人共享快乐中国年。而在做菜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体会了暖暖亲情和浓浓年味,感受了家常菜背后的传承故事。

“小时候的我,每逢春节就会吃到妈妈亲手炒的番茄炒蛋和蛋炒虾仁。妈妈说,曾经这也是外公的拿手好菜。我想,这就是一代代烟火气的传承,是家的味道。”今年春节,高一(12)班胡予涵同学亲手做了番茄炒蛋和蛋炒虾仁两道家常菜,感恩家人的陪伴,传承美味、传递家风。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得到了家人的一致称赞,也让胡予涵的这个春节更加温暖而难忘。

杨思桐同学则“承包”了一桌饭菜,饭桌上摆满了红豆圆子、红烧鲫鱼、清炒虾仁等菜品。她说,“红豆”代表相思,红豆圆子饱含着对家人的思念;老人常说“年年有余,年年有鱼”,红烧鲫鱼代表着对新春的祝福;而虾仁更是寓意着金玉满堂,鸿运连连。“当看见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我亲手烧的饭菜时,我心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杨思桐认为,春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道道菜品也传承着中华传统美食特有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团圆的渴望,对家人的满腔爱意,更是对于新春的祝福。”

和爸爸妈妈回到江苏老家过年的刘宇丹同学,在领会家乡风土民情的同时,大展身手制作了一道特色菜式——小鱼锅贴。“最早在临湖的小村落里,人们以打渔为生,鱼是最常见的食材,而用薄饼蘸着鱼汤的吃法广受欢迎,鱼的鲜美中夹杂着饼的清香十分诱人。”刘宇丹说,小鱼和锅贴的奇妙组合延续至今已成为江苏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鱼”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而周围形成一圈的面饼也是团团圆圆的象征。从处理鱼到和面再到贴边,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刘宇丹成功完成了小鱼锅贴的制作。“一道简单的小鱼锅贴,吃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的生活韵味,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刘宇丹感慨说。

陈晨辰同学为家人做了螺蛳鸭脚煲、肉饼蒸蛋、爆炒河虾等菜品。“我做的菜中,大多都有美好寓意,比如代表太阳东升的肉饼蒸蛋、红红火火的爆炒河虾、预示着好事发生连连不断的莲藕排骨汤。”陈晨辰说,柳州作为螺蛳粉小镇,除了螺蛳粉还有螺蛳鸭脚煲,因为螺蛳粉在家里是上不了台面的菜,但是大家对它又特别喜欢,于是螺蛳鸭脚煲应运而生。“把螺蛳粉菜码都放到一个煲里,鸭脚、田螺、鹌鹑蛋、油豆腐、酸笋、广西芋头等等煲在一起,寓意大团圆。”陈晨辰透露,螺蛳鸭脚煲是广西人民过年最爱的团圆菜,“每次都会喝上好几碗汤,真材实料炖出来的田螺汤,味道非常鲜美。”

同样和父母回到老家过年的夏诗雅同学,考虑到家里人口较多,选择了“中西合璧”的菜式调和大家的口味。“家里的小孩子喜欢甜口的点心,于是我去烘焙坊制作了手绘蛋糕;长辈们偏爱中式家常菜,我就下厨做了几道小炒菜,佐以几道家中常备的海蜇与炸鱼等冷碟。”夏诗雅说,小炒菜的原料都取自老家湿润的土壤中,刚拔出的新鲜蔬菜裹挟了泥土的味道,也牵扯出家庭与家乡的联系。“只有这个时候我才发觉,我无论去了哪,根还牢牢植于老家的地里。”

据介绍,“我为家人做道菜”是杨浦高级中学劳动教育系列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方面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体会暖暖亲情和浓浓年味,体悟中国传统文化。

青年报 ·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