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铜”,在这个展览感受精绝的中华铜雕艺术
2023-02-1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微缩建筑、熔铜艺术、铜雕壁画、空间艺术、生活用器……中国人做青铜器已经有几千年了,但古老的铜艺术在今天依然焕发着鲜明的时代性。“中华正脉——朱炳仁非遗铜雕艺术展”今天在上海揭幕。近100件作品,演绎着中华文明的每一个高光时刻。

在历史的星空中,铜之“光”,照耀中国数千年之久。从河姆渡到夏商周,持续到元明清,直至新时代,或隐或现。此次展览,以朝代为序,用铜——这一被人类最早使用又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金属为“剖面”,采用多元化的创新手法,诠释中华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华正脉”策展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军岷说:“我们从哪里来?由科学家回答的问题,今天由艺术家来完成。”以良渚玉琮制成的铜柱“拔地而起”,朱军岷说,“良渚为信仰而生,象征天圆地方,而背后一根根支撑的光柱,正是揭示‘文明需要呵护与支撑’的历史理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谈到展览时介绍,“华夏大地,何以中国?大家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作为一名打铜匠,我想,铜是面非常好的‘镜子’。”正是基于对铜文化的高度认同,79岁的朱炳仁,自小随父打铜习字,是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他不仅是传统的继承者,更是勇敢的革新者。他创立了熔铜艺术。自此,他的铜艺术文化,跳脱出合范成形的传统,进入脱胎换骨的自由熔解。

此次展览全面展示朱炳仁横跨40年的创作。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座《三星堆系列青铜树》,一条神龙、九只禽鸟,演绎着东方扶桑,印证着《山海经》的辉煌。《兰亭序》则用铜字书法与竹子的巧妙融合,呈现了魏晋“竹林七贤”的萧疏与气节。而《龙印与桨——运河之典》正是不久前,朱炳仁向首都博物馆捐赠大运河重要物证的纪念之作。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千里江山图》铜壁画也“静卧”其中,或平面、或立体,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穿越感。在杭州“重现天日”的德寿宫和“海上第一名园”上海张园内,这曲宋韵铜风的“锦绣河山”也陈列其内,成为“网红”景观。展览将持续到2月21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