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含金量”,为上海高技能人才培养架“立交桥”?
2023-02-27 教育

高质量发展上海职业教育,是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少代表委员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那么,如何打造更多的金牌专业,让高职教育和就业“无缝接轨”,记者专访了包括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多位高职院校的代表和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

记者 范彦萍

把每位学生都当成“大国工匠”苗子培养

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深有感受。他认为,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关键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就拿我们学校为例,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办什么专业不是我们一家来定,前期需要做大量调研,校企联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许多专业课教材由校企合编。我们绝大部分专业都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所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都超过50%,这一系列组合拳让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大大强化了他们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得毕业生到了现场就能动手解决问题,一毕业就能上岗开展工作。”

谈及“深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展就业渠道”的话题时,叶银忠以自己供职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他介绍说,近几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多个专业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该校目前共有45个专业,其中,装配式建筑技术、现代物业管理、文物修复与保护3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我们的毕业生之所以受社会欢迎、使企业满意,主要因为学校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德技双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未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苗子进行培养。”

在中小学常设职业启蒙和体验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用‘职业学校’命名的学校创立于上海。但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上海的中职呈现小而散,高职呈现少而弱的特点。”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告诉记者,上海当前中职平均在校生不足1800人,且逐年萎缩;高职院校规模、财政投入与广东、江苏等职教发达省相比偏弱;职业本科更是仅有1棵“独苗”。“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上海职业教育抢占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的内在需求。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本科‘打头阵’,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建设1-2所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锻造职教领域‘金字招牌’。”

她强烈建议,以推进职普融通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议可以率先在本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常设职业启蒙和体验课程,在职教院校普遍开设通识类课程,推进职业院校与普通教育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

打造学生“口袋里的职业咨询师”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浦区人大代表陈斌介绍说,截至2022年8月31日,该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7.28%,其中印刷媒体技术、出版商务、影视编导、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20个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就业率,诞生不少有口皆碑的金牌专业,陈斌认为,这与学校这些年着重抓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有关。

在力促学生就业上,陈斌分享了版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加强访企拓岗,畅通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学校坚持书记校长带头,全体校领导、各院系书记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以多种形式走访企业,推介毕业生。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平台联系,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根据专业特色分别举办专场推介会,按照分行业、分区域原则,举办‘网络招聘会’‘高职高专毕业生传媒类专场招聘会’等,联动各方资源打好就业服务‘组合拳’。”

“所谓早起的鸟有食吃,不能临到毕业了才考虑就业的事,这件事必须要未雨绸缪。”陈斌以版专为例,该校开展了“战疫情?就业行”系列就业指导讲座,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分享交流;依托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动态生成职业规划报告,打造学生“口袋里的职业咨询师”;精心打造线上就业指导资源,推出特色“职播间”,以短视频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招聘岗位推送。他建议将这些好的举措在全市高职院校进行推广。

记者 范彦萍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