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史依弘:传承和创新不是一个矛盾的事儿
2023-03-0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在梨园内,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她在致力于恢复一些经典老戏,而另一方面她又在不断排演新戏,对传统作出创新。这些年关于梅派艺术“守梅”还是“出梅”的热议,其实在史依弘身上显得很是突出。对此,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史依弘说,“我觉得传承和创新不是一个矛盾的事,创新是不可能没有根基的,你传承的传统越扎实,你才越有可能创新得更好。”

集中恢复排演经典剧目,怀念致敬前辈先贤

青年报:前几天您和李军老师赴国家大剧院献演新版《大唐贵妃》。您主演《大唐贵妃》20多年了,这次再演有哪些新的感受?《大唐贵妃》让您对梅派艺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史依弘:《大唐贵妃》是我们22年前在上海首演的。那时是三组人,我跟李军一组,李胜素跟于魁智一组,梅葆玖老师跟张学津老师一组,当时三组人是分工上台的。演出很轰动,是因为三组演员平时天南海北,大家能共同在舞台上呈现这样一个戏,观众反响很热烈。

我们跟着梅葆玖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戏制作很大,有歌舞剧院参加,还有交响乐团参加。不仅制作很宏大,叙事的篇章也是宏伟的,它是从梅兰芳先生四本《太真外传》融合了精华,然后重新整理改编的这样一个戏。

22年前我们首演之后,虽然也一起演过几次,但其实这种合作并不太多。记得2016年我在北京开会的时候,梅葆玖老师跟我说,他想当年年底同我们一起再演一次,但是那一次谈话竟成了永别。我知道梅葆玖老师心里边是特别热爱这出戏的,所以他才会主动要求把这出戏恢复,也是他把这个剧本带到上海来,请翁思再老师、杨乃林老师等编剧唱腔来一同完成《大唐贵妃》的改编。最后一次和我聊天,他还想再演一次,还要亲自上阵。到了2019年,正好我们上海京剧院想恢复这出戏,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有了新版的《大唐贵妃》。

青年报:老版的《大唐贵妃》是三组艺术家一同演出,这次新版就变成了您和李军老师两人独挑,这里面会遇到哪些挑战?

史依弘:因为当年是三对合作者,观众也养成了欣赏习惯,很多观众其实并不是看戏的,他是来看角儿的,比如说他喜欢某一个演员,随便给他演哪一折,也许戏并不是很完善,剧情也不是很合理,但只要是喜欢的演员来演,观众就满足了。既然是新版《大唐贵妃》,其实我们对剧本的改动也是很大的。2019年在整理改编剧本的时候,我们把翁思再老师又请来了,然后就跟他说我们当时觉得哪里不合适,比如说有一些贵妃醉酒的场面等,就觉得它跟《太真外传》的戏不太搭,所以就把它拿掉。拿掉以后如何替代又是一个问题,又要重新写词,让人物连贯下来。

我们改编的时候,都对艺术怀着敬畏之心。因为我觉得这个戏凝聚了两位梅先生的心血,首先是梅兰芳先生的心血,他的4本《太真外传》是一个底子,他的唱腔是所有梅派唱腔的最高峰,而且里面用了很多曲牌,也是以前没有听过的,这个是老梅先生的一个创造。然后又有小梅先生的再度创造和心愿。所以二位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到我们这一代,我觉得我们有责任要把它保留好,恢复得更好,把它延续下去,把这个剧作为一个好的剧目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心愿。

青年报:再谈谈另一出戏。最近您有计划演《西施》,这也是您时隔20年后再演此剧,为何对《西施》如此情有独钟?其中有什么渊源?

史依弘:我再演《西施》也是跟感情有关,因为我以前跟卢文勤学梅派唱腔、学声乐,我受了她很大的影响,她很早就把《西施》教给了我。应该说,卢老师内心是很喜欢这出戏的,因为《西施》是很梅派的一出戏,也是很上品的一出戏,很多梅派戏迷都会唱《西施》的唱段,那就说明《西施》的梅派唱腔很抒情很优美。《西施》也是我当年听梅兰芳先生录音听得最多的一出戏。卢老师传授给我的时候就告诉我怎么来欣赏梅先生的录音唱腔,他为什么要这么唱?他的声音为什么是这样的圆润,这么大气?所以我觉得再演《西施》,也是对卢老师的一份怀念,当年她给我这个戏的基础打得很扎实。我是2000年的时候唱这出戏的,一晃也23年了。

今年也是特别巧,因为1923年是梅兰芳首演《西施》,今年正好100周年,而我也正好想把它恢复起来。梅先生当年唱的《西施》也是二本,就是说也是两天演完。现在我们想把两个晚上的戏变成一个晚上的戏,那就得有取舍,拿掉里边一些唱段。当年头本是用翎舞结束的,所以翎舞是一个重点,有9分多钟。而现在因为是一个晚上的戏,所以我们对翎舞也进行了一些删减,一般都是四五分钟就结束了这段舞蹈。

在艺术这条路上,左腿是传承,右腿是排新戏

青年报:回到您的艺术人生吧。您为什么从小对京剧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又是如何宗的梅派?

史依弘:其实我开始不是学梅派的,我刚开始学的是武旦。是著名武旦张美娟老师给我打的基础。所以我很感恩我的几位老师引领我走入艺术殿堂,因为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可能一辈子都到达不了这个艺术的高峰。武旦当然很苦了,我学了7年武旦,也唱了很多武旦戏,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模仿怎么演,也很能吃苦。渐渐地对艺术有所了解,后来还是张美娟老师把我带到卢文勤老师的门下,让她给我说声乐和梅派艺术。当你触摸到梅派艺术的时候,你会觉得艺术太高级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唱的问题,它的美是一个综合体,缺哪个部分都不行,所以学梅派是非常难的。

首先学梅派的演员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个头、扮相、嗓子,这三样就必须得齐备。没有齐备的话,就很难学好梅派的。不像其他三个旦角流派,一听就特点明显,很容易捕捉到,梅派没有特点。但是恰恰是这种没有特点的、你捕捉不到内涵的高级艺术,才是真正的值得你追求一辈子的。就是说,我不显山露水,但是我的功力是在里边的,人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美,但是它处处是美的。可见梅先生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在梅派形成的过程中,很多人出了力,当时很多文人墨客,很多编剧写戏的人像齐如山先生,还有很多跟美学有关的人都围在梅先生身边,所以梅兰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是一个造诣非常全面的艺术家,很了不起。

青年报:您不仅喜欢演老戏,也排了很多新戏。有关“守梅”和“出梅”的讨论也一直都有,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史依弘:我觉得传承和创新不是一个矛盾的事,创新是不可能没有根基的,你传承的传统越扎实,你才越有可能创新得更好。如果就学了两三出戏,就说我要创新了,那不可能,你压根儿就没有进这个门,你也不知道这里边的事儿,你也不了解这里边的好。我一直在说,传承和创新其实是两条腿,是要共同行走的。我一直是有这样的一个经验,我小时候传承老师,学的是武旦和刀马旦,后来又学了青衣,在这条路上,我左腿是传承,右腿是排新戏。进了京剧院,我开始排新戏,从《扈三娘与王英》《狸猫换太子》到《宝莲灯》,这么一部部排演新戏,同时也还在演传统戏。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有了变化。

排演新戏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你必须去创造一个人物,而不是老师“喂”给你。每次排新戏,导演不会示范给你看,只会告诉你应该呈现什么样的心情,具体的内容是要自己加的。如果传承的基础打得不扎实,你就会很忐忑,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可能拿不住。而如果传承得很好,那就能过了这一关,就不怕了。演了新戏,再回到传统戏里,就会突然发现传统戏开始有内涵,有灵魂,有更多的情感在里边了。你不是为了唱而唱了,你知道应该怎么走进人物来跟人物对话。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相辅相承的关系。

不要抱怨观众来不来,要反思自己做得够不够美

青年报:关于京剧新人培养问题,您觉得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毕竟现在的青年人和当年的青年人是不一样的,现在的青年观众的审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史依弘:我觉得年轻观众现在倒是越来越多了,他们的审美在变化,他们不会拒绝美的东西的,只要你把艺术做到极美极好,没有人会拒绝的。所以这个其实是不需要导赏的,甚至就是说我们看到美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当然毕竟时代不同了,审美变掉了,但是反过来说,很多年轻人又开始回归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了,他越关注越发现这里边的美,这个时候你能够给到他最美的东西,他一下子就会被吸引和打动。我觉得不能去抱怨观众来不来,而是你自己做得够不够好,你自己做得够不够美?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花钱来剧场看你的戏,而且追随你,我觉得这个是演员自身要修炼的一部分。

我觉得对于年轻人的传承必须有要求。就是说现在年轻演员我估计他们也非常用功想学,如果他们能够遇到更好的老师,带领他们,就像我们当时能够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引领他们走入艺术殿堂,这个路就能够走得很好很顺利。我觉得年轻人未来可期,还是有很多希望的。

青年报:您接下来有些什么计划?包括《花木兰》的复排,以及与窦唯的跨界合作等。

史依弘:跨界的合作其实是要碰机缘的。比如说我前一阵跟窦唯在一起做的《胡笳十八拍》,后来又做了《春江花月夜》。窦唯现在也在转型,他不再摇滚了,他已经开始转到非常宁静的虚空的音乐状态里。他取材又是取我们中国古典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能够跟他一起参与完成这些音乐,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这种融合和跨界可以试试,不要去抵触,京剧其实可以要有开放的心态,它还是可以跟很多艺术门类去融合的。

一路走过来,京剧都在变,京剧如果不在变的话,它就不会拥有观众,它其实在每一个时代都在变。你看梅兰芳先生他们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他们当年如果没有变的话,就不会有自己的作品,不会拥有当年的一些粉丝。所以我就觉得跟任何一个行业的只要有可能性去融合,不要抵触,不要排斥,要用开放的心态去试试看,没准真能碰出一些什么火花来呢。

至于《花木兰》,又是一个梅兰芳以前曾经排的戏,我总是想多恢复整理一些梅先生的戏。我想能够尽自己所能把梅先生好的东西传承下来就很开心,观众好像也有很多的期待。今年肯定要演《西施》,然后争取下半年《花木兰》能够排出来,我在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