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政协委员畅谈如何海聚英才、打造“新赛道人才特区”
2023-03-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闯上海,创未来。无数青年志士用实力、智力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拼搏奋斗。这些年,上海各部门通力合作,为海聚英才推出组合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包括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和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在内的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畅谈如何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向全球英才抛出橄榄枝。

▎冷伟青委员

 海聚英才,新入职员工也能聘为技术领军 

在冷伟青看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增强战略新兴产业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企业需要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新政,打造“新赛道人才特区”。“以上海电气为例,我们发布了新产业新赛道人才新政十四条,以跨前一步行业战略引领、对标第一梯队人才规划、市场化激励等为导向,围绕规划预算、人才引进、创新激励、灵活运用、资源保障等方面,建设‘新赛道人才政策特区’,打通了高端人才引进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延揽海内外人才?冷伟青建议,企业负责人要具备“市场化、国际化、不拘一格”的理念,主动“走出去”,面向海内外延揽高端人才,柔性集聚团队。

“有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要揽才,首先就要打破学历、年限、职称的框架,不拘一格用人才。”冷伟青介绍说,正是因为突破了限制,其所在的企业发现了一批敢突破、敢创新的青年技术人才,并配套契约化管理、激励保障、履职待遇等机制,留住人才。“比如上海电气2021年年底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时就引进了海内外青年才俊,并通过揭榜挂帅将他们聘为上海电气氢能赛道领军人物,目前首台制氢设备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如何加速培养青年人才,冷伟青也给出了金点子。她以上海电气举例说,集团每年面向国内外高校招聘700余人应届毕业生。“我们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集团党委一号课题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机制,调研分析、归纳总结,把握青年成长规律,推出‘卓越E+’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融合期、认知期、蓄能期、提升期、成才期五个阶段系统培养,进一步加速青年成长成才,帮助技术人员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技术骨干。”

她还建议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青年人才。即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联合毕业设计、共建实验室、推荐企业特聘教授等方式融合培养。

“在抢占新赛道、壮大新动能的新征程上,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活力、创新能力是宝贵的财富和发展的动力。”冷伟青建议,企业要大力营造青年创新氛围,鼓励青年敢于争先,敢于突破,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创业“种子产品”。

▎曹阿民委员

 完善多赛道的人才评价和协调发展机制 

受访者供图

无独有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也对人才话题非常感兴趣,他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完善多赛道的人才评价和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实现人才强国》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贯通一体,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中美贸易冲突正在加速延伸影响到高科技领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常全球合作。

“要实现由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关键在于能够培养造就一大批多层次、充满活力并能协调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曹阿民介绍说,随着中央和全国各地对人才的日益重视,新世纪以来一批批人才计划工程顺利实施,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支撑能力、创新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但他也指出,在人才计划工程实施推进中,教育和科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过度将人才计划项目、人才帽子与个人待遇、政府财政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挂钩,导致部分科技人员科学家精神和科技报国情怀发生明显缺失。“这种评价导向正在向教育、科技岗位的青年人才、在学研究生波及传导,加剧了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内卷和躺平,浮躁的创新文化不利于教育和科技的内涵式发展,以及践行科技报国的新时代使命。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完善多赛道的人才评价和协调发展机制。”

为此,曹阿民建议,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进一步统筹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融合现有的中央、地方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营造有利于教育和科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树立立足实际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

“我们应该建立并完善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大科学工程、国防军工科研、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多赛道人才评价方法,形成由实际贡献评价人才,并有利于教育、科技创新团队长期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新机制。”曹阿民认为,在推动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工程中,要探索建立有利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人才的评价作用,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为人才评价试点契机,通过多赛道人才政策的先行先试,集聚更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曹阿民还建议,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加强国资、国有企业及转制、转企科研院所深化改革中的人才政策指引,充分发挥人才这一关键要素对企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推进市场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完善国有科技型企业经营层、国有企业重大产业创新项目负责人的中长期激励机制。通过激活人才更好地发挥国资、国有企业以及中央、地方转制、转企科研院所牵头创新联合体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的作用,为实现更好的科技创新供给和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国有企业的应有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