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司徒国海:唤醒“沉睡”的发明专利,我们需要做这些
2023-03-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视频 施培琦/剪辑 吴恺/图

作为新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将一份精心打磨的提案提交到了全国两会上,希望各界能关注“沉睡”的发明专利。

“高校的研究人员通常更关心‘0到1’的原创性问题,证明这项技术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专利技术马上可以变为成熟的产品,从技术发明成功到产品上市期间需要很长的周期。这次,我想说的就是‘1到10’的问题。”司徒国海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问题:大量“沉睡”专利“有货无市”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我国科研人员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热点论文数量居世界第1位。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有效量也达到了421.2万件。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迈上新台阶。但司徒国海认为,基础研究中的创新性成果并不简单等同为生产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相对而言,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其中大、中型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都超过50%,小型企业的为45.3%,而微型也有22.0%。

如此高的发明专利有效量,相形之下产业化率却显得有些低。这些发明专利为何“沉睡”?在经过调研后,司徒国海发现了问题存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仍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存在大量‘沉睡’专利,‘有货无市’。另一方面,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很多企业都面临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对新的产业技术需求旺盛,但是获取渠道有限。而高校拥有的产学研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17.8%,远高于3.9%的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两侧充分匹配的高效能。”

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专利产业化“中间阶段”链条不完备。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实施的发明专利的创新性很强,具备实施和转化的潜力。但是,由于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直接转化成技术产品。通常一项创新性技术从取得原理突破和实验验证到产业化落地,中间仍然需要持续多年、不断优化迭代的研发过程。“但这个过程的研发不应该由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来承担,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也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对接两头的中间阶段有所缺失,专利产业化链条处于断裂状态。”

这份调查报告还指出,48.7%的企业专利权人反映“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制约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主要原因。对此,司徒国海深表认同:这样的高端专业人才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要能沟通供给侧和需求侧,即能快速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的技术和原理,做出成熟度和实施价值的研判,对接企业需求,并实施或指导完成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研发。

此外,司徒国海认为,实施专利产业化的资金、设备和场地缺乏也是发明专利“沉睡”的原因之一。这对小微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有42.7%的小型企业和高达48.9%的微型企业反映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缺乏资金、设备或场地”等困难,比大中型企业要高出二十几个百分点。

 如何唤醒“沉睡”的发明专利?委员支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唤醒“沉睡”的发明专利?司徒国海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建议,在已有的“揭榜挂帅”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学研能级。例如,可以借鉴和推广上海技术交易所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的使用以及成功建设经验,建立全面、及时的供需发布与检索平台;探索建立技术供需信息的 “单盲”发布机制。

“建议加强从1到10这个‘中间阶段’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人员评价机制。引导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更多支持中间阶段项目的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对于从事中间阶段技术研发的人员,探索建立以技术和产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此外,他建议要加强发明专利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和实践培养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在内的专利产业化高端专业人才,畅通其职业和职称发展通道。加快推动能有效嵌入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通过联合企业设立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机构,并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资本和科创服务人员发挥专长,协同合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视频 施培琦/剪辑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