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淡化“职业”标签,全方位推进职普融通
2023-03-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指出,尽管法律上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视作同等重要,但现实存在的“普职分层”困境,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就不能继续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标签,而应引导各级学校多样化办学,以“全方位职普融通”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他建议,调整高中办学模式,推进办学职普融通;加强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教学职普融通;建立平等高考制度,推进招考职普融通;优化高等院校设置,推进高教职普融通。

▍ 问题:越强化“职业”标签,越陷入“类型教育”困境  ▎

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如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陈伟志指出,实践当中,由于未能实现职普融通,导致相关方面越是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标签,就越会陷入按“层次教育”将受教育者纳入“类型教育”的困境,造成事实上的普职分层,产生“普优职劣”的导向作用,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在不利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他指出问题所在:现实中,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常被异化为普职分层,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愿在中考后接受职业教育。即便2021年全国普职比已调整为6.5:3.5,仍有很多家长呼吁继续提高普职比。而随着普职比提高,进中职院校的学生比例下降,又进一步导致中职被“矮化”。

“现在强化的高考‘普职分开’,造成高考招考普职分层。”陈伟志介绍说,为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选择,我国正在建设职教高考制度,江苏、山东等地已启动单独职教高考试点。从试点方案看,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的地位并不平等,因为职教高考制度只面向中职毕业生,参与职教高考招生的主要是高职院校、职业本科院校。其结果是,虽然中职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幅提升,但中职的吸引力并没有提高。

他还指出,强化高教“普职分立”,造成高等教育普职分层。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我国专门设置了职业技术大学。然而,这并没有带来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相反,职业本科被视为比普通本科低一层次的院校。甚至有舆论误导,只有职业本科院校才进行职业教育,其他本科院校均不进行职业教育。这依旧把职业教育视为层次教育,而不是将其作为类型教育进行建设。

“要让职业教育摆脱事实上‘普职分层’的困境,就不能继续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标签,而应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路线方针,引导各级学校多样化办学,以‘全方位职普融通’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陈伟志表示。

▍ 建议加强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教学职普融通  ▎

为此,陈伟志建议,首先要调整高中办学模式,推进办学职普融通。即在开展试点基础上,逐步取消中职学校校名中的“职业”、“技术”等字样,鼓励用多样化发展思维举办高中学校,逐步把现有中职学校全面纳入到多样化办学体系当中,朝综合高中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允许高中阶段学校自主设定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教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其次,他建议要加强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教学职普融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高中阶段学校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开设普通学术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实行“一生一课表”,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每个高中学生课表上都有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只是占比不同。“如此,则可率先从课程教学层面实现真正的职普融通,逐步形成新的、更关注‘五育并举’的高中办学质量观,以及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他还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职教高考试点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双向融通的接口,而且两者的招考对象应同时面向所有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接受职业教育、选择技职课程的学生与选择普通学术类课程的学生,享有完全平等的升学机会,从而在招考层面实现真正的职普融通。”

“建议能优化高等院校设置,推进高教职普融通。”陈伟志建议,在审慎发展职业本科院校的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包括高水平本科院校在内的所有本科院校都从事职业教育,形成以就业为核心的“大职教”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而且,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导现有本科院校形成合理的办学定位,聚焦实用型人才培育,大力培养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能满足不同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