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为长衫松绑,让身心安顿
2023-03-1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最近,“孔乙己文学”火了。原文中那句“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被网友改写为“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会心安理得地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寒窗苦读二十年,归来仍是三千元——这句戏谑之言折射出了当前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尴尬处境:就业难、薪酬低、加班强度大。读书的时候有多少人瞧不起孔乙己,现在就有多少人跟孔乙己有共鸣。

“孔乙己”是一种自嘲式的无奈。意气风发的少年最终走出象牙塔,当现实的冰雨“在脸上狠狠地拍”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和苦恼。恰巧在今天,“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上了热搜。“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词条逐年刷新,本科生毕业不太好找工作,导致了很多的本科生都选择攻读硕博。而硕博毕业生人数超过本科生也就意味着本科生就业压力又进一步变大。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实现所谓阶层跃迁变得异常困难。我们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也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句“不幸的是,你知道太多了,思考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道出了知识与现实错位的拧巴。

“孔乙己文学”盛行,更是给社会带来了一次阅读理解。不应该简单地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归结为个人原因,而不考虑社会因素,并借以含蓄地指责今天的知识青年。鲁迅曾在回复学生的信中说,自己所作的短篇小说中,最爱的就是这篇《孔乙己》,原因是小说写出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对于今天这些自嘲的“孔乙己”,站在上面居高临下地指责,和站在对面冷言冷语地说教,无疑都违背了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难怪网友讽刺:“是我脱不下长衫,还是你不愿走进人群。”

法国作家勒内·夏尔有一句话,也许可以拿来为自我调侃的“孔乙己”们松绑:“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每一代成长的焦虑,焦虑恒常有,而这正是青春难能避免的成长难题。就像极度的困境捶打出孙少平,如果逆境袭来时咬牙硬扛过去,人就会脱胎换骨,迎来一次巨大的成长。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曾在采访中呼吁,期待“整个社会能形成一股正确的主流价值观,让艰苦奋斗的人都能赢得体面的人生。另一方面,年轻人需要反思自己的人生见识,将正直作为一种根本的人生信念,所谓‘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世界上的任何事业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初入社会,刚进入一个领域,往往得从小事情开始获得大家的信任。每次都做得好,人们就能放心把事情交给你来做。就算是如此,日后也难免遇到挫折。戒骄戒躁,才能有所收获。

一部分年轻人自比“孔乙己”,社会需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们,去善待他们,因为,“一个好的时代会让每个普通人,享受自己的普通,让每个奋斗者享受自己奋斗得来的收获”而建设这个好的时代,需要每一位年轻人的努力,也包括那些自比“孔乙己”的年轻人。

愿“孔乙己”们保持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也愿社会给予他们更多鼓励与支持,给予他们善意的目光,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