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校礼堂,上音《春上海1949》探索毕业大戏新模式
2023-04-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剧目的展演,上海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春上海1949》4月7日至9日登陆艺海剧院。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该剧是音乐戏剧系2019级毕业大戏,但它并未在学校礼堂这样的常规地点上演,而是走出校园,进入了社会层面的公共剧场演出。“这是新型的毕业大戏形式,”上音音乐戏剧系主任、该剧作曲兼音乐总监安栋表示,这样做是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打通了高校教学与演出实践的最后环节,将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  再现激情岁月  //  

音乐剧《春上海1949》以上海虹口继光高级中学(原麦伦中学)的真实事件为原型,讲述学生们怀揣着爱国心和强国梦迎向光明的新时代,其中所激发出的英雄之举令人动容。故事背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体现了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与奋斗,也体现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紧扣“春”之题,《春上海1949》分为“春节”“春游”“春寒”“春雷”“春澜”“春光”等6幕。剧中既有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亦有跟着共产党走的初心使命;既有朦胧爱情的懵懂率真,也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既有对纷杂时局的困惑忧心,更有对光明未来的理想信仰。剧中人面临的每一次抉择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使得主副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严密的故事链、关系网。

“‘春’是指美好壮丽的青春,也蕴含着万物勃发的希望。”导演马良告诉记者,该剧明言“春上海”,借喻“新中国”,“这部作品不仅讴歌为了新中国奋斗拼搏的先辈们,还给当代青年的人生前路指引方向。”

《春上海1949》集音乐、戏剧、舞蹈、舞美、多媒体艺术为一体。音乐融入了爵士大乐队(Big Band)、沪语童谣、江南评弹等元素,同时注重唱词推动情节与抒情达意的辩证关系。舞美场景、舞台调度、多媒体设计则追求写实与写意的有机结合,展示现代上海历史进程的画卷,反映创作者对中国气派、音乐剧式、当代审美的探索追求。

《春上海1949》于2019年首演于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主创大多来自上音,是上海音乐学院原创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此次复排演出,该剧剧本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作,情节和角色更符合编剧的一度创作理念。

  //  青春不负时代  //  

作为音乐戏剧系2019级的毕业大戏,该剧剧中主要角色均由大四学生担当。对于上音师生而言,该剧的排演过程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文艺党课。“学生们在革命前辈的故事中接力前行,在信仰的洗礼中激活红色基因。与此同时,高质量公演为学生搭建了优质平台,让他们在参演过程中加深课业学习、积累表演经验、提升唱功和演技的水准。”安栋说。

安栋

《春上海1949》涵盖不同社会阶层,切入点则以学生视角展现上海乃至中国解放的历程,角色设定与毕业班学生的年龄段相差无几。该系大四学生李泓辰在剧中饰演林安邦,一位以学生身份自觉加入上海解放的革命浪潮的年轻人,他说:“每当我唱起《春雷》这首歌,身后仿佛站着共同奋进解放中国的兄弟姐妹,那是来自革命年代的重任和嘱托。”

“一项伟大的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年轻人的力量。这部剧把历经世事变迁的人们聚拢到一起,引导当代青年向那些充满理想的先辈们学习并致敬。我希望大家怀着真诚的心,去深刻理解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编剧林在勇认为,排演《春上海1949》让学生不仅是在专业上进步,更要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我们在剧中所念的台词,存在于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活动之中,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学生通过这部戏可以感同身受。”导演马良也说,“在排演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贴近剧中人的精神面貌,了解他们内心的信仰力量。”

对即将毕业的2019级学生来说,《春上海1949》公演不仅是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更是走上人生新阶段前的信仰洗礼。蔡润基同学在剧中饰演郑扬帆,以一曲《白玉兰》向在革命道路上付出汗水、血泪乃至生命的先辈们致敬,“《春上海1949》是我的毕业大戏,为人生中最青春、最难忘的‘四年’画上句号。非常荣幸可以走进这样有故事的排练场,能够走上这样有意义的大舞台。”

年轻人的青春风采和时代抱负,通过音乐剧这样深受观众喜欢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现,安栋认为是极有益的尝试。“既培养了我们的人才,也通过公演的方式,展现了上音的教学成果,并向社会传播了正能量,这也一直是上音创建近百年来的办学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