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要让理想照进现实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近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SEA-Hi!”论坛以“田园筑梦,乡遇美好”为主题,邀请了乡村振兴的研究学者、建设实践者,乡村规划师、艺术策划人在奉贤区大桥村上海首个乡村振兴实验基地为与会者分享他们关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故事和体验,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小故事背后的大事业
论坛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住建部科技委农房与村镇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郭海鞍讲述了他的故事。
十年前,为了践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郭海鞍走入乡村,走过1000多个乡村,并在20多个村开展了实践。
与会者普遍认为符合乡村实际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本文受访者供图
他们来到昆山祝甸村,“村里让我们做乡村整治,把环境整治好一点。如果人都走了,整治环境有什么用呢?能不能别把钱简单花在一家一户刷个墙,把钱集中一点,做微介入点。这个村历史上烧古窑,我们进行微介入点的植入,如果这个点成功了再做下一件事,慢慢带动乡村发展。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改造了窑的上半部分,大概花了一两百万元,下面都没有动。空间还不错,锦溪镇政府的第一次旅游推介会放在这里了。当时也没有什么钱,一开始投入了一两百万元,窗也没装,第一次把很多嘉宾都冻感冒了。
“业主说你看你们弄的破设计,房子都不保温。我说这个简单,这里空间这么大,你再拿40万元出来做个有空调的房子,就可以在这里开会了。”结合大家的需求,先后增加有空调的会议室,又在下层空间增加了咖啡厅,“窑烧咖啡”诞生了。
“新年第一天卖出去500杯咖啡,谁也没想到。城里人来这里喝咖啡,站在广场上喝,冻得瑟瑟发抖。业主说你不能把咖啡厅做大一点吗?我说那简单,你再拿100万元进来,我们做个书屋,平时看看书,喝个咖啡。后来大家又觉得游客都在村里待3个小时了,为什么不让他们吃顿饭呢?于是我们又在窑下做了餐厅。”渐渐地,来访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让他们能留下来,村里又先后建起了民宿、文化馆等项目,8年间,投入超过5000万元。
“这个过程中,乡村风貌变了,人气也变旺了,村民的信心也慢慢恢复了,对自己家乡的认可度高了。开始自愿出资翻建房屋,并且在民宿学校的示范下,自发建成了很多江南特色的民宿,形成了文化自觉。
“我们在这里的乡村陪伴了快十年,现在还在这里修桥、修路、修厕所,一点点修。我希望所有乡村建设都从轻微介入开始,从很小的设计慢慢陪伴。”
大桥村的“旗阵”。
“懂爱爱”引起的大共鸣
专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用适合农村的方式、如何让理想和现实一致?与会者讨论热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设计分院规划总监、乡村责任规划师沈高洁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刚刚建成的示范村回访,看到规划的农家书屋已经落成了,旁边是一片小树林,茂林修竹,格外古朴幽静。但是走近一看大门紧锁,过了一会儿,村干部来了开锁,后面跟着一群村民,一个个鱼贯而入。随之而来的是名记者,进去举起相机拍了几张照,村民们围过来看记者手里的相机。有人说这个拍的比上次那个好,大家就哈哈笑着,不一会儿工夫又一哄而散。我问村书记,书屋平时为什么不开呢?村书记说村里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就喜欢打麻将、看电视、跳广场舞,或者是坐在村口聊天晒太阳,村里年轻人都不在,根本没有人看书。再说了,村里人手也不够,没有专人维护和运营书屋,如果弄坏了设备和书本怎么办?”
“理想没有能照进现实,这就是乡村地区规划人才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补足乡村规划设计人才的短板。”
沈高洁将这样的论述概括为简称“懂爱爱”。她说:“在农村做规划设计,一定不能画张图就往墙上挂挂,一定要有全过程的参与和专业人士的把关。”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和策划人、瀚和文化创始人孙倩是最有共鸣的,她认为,“在乡村里、自然里出现了这么多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人,催动一个地方的振兴。”在浮梁艺术节中,“所有志愿者全部都来自本村,来自寒溪村。很多游客说自己是为了艺术作品去的,但是带回来的是这些村民的真诚、热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京生认为:“‘一村一品’,搞主产业,这是工业化的思路,养蚕就只养蚕,别的东西都不养了,受工业化思路的阻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多元价值被开发出来,被各种需求所消化。”“乡村规划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不是物质问题,是被尊重。”
大桥村乡村振兴基地,窗外,春风鼓动着旗杆上的旗帜,室内,思想的火花闪耀,专家金句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想与现实正融而为一。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