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元宇宙,M50新蝶变
由纺织厂改建的M50创意园成为沪上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之一。本文摄影 青年报记者 冷梅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时间倒回十多年前,那时的莫干山路50号,是苏州河边的一处城市遗存。抽象的现当代艺术、破旧老厂房改造,对那个年代来说还是天方夜谭。
回到当下,文创产品受到全民热捧,当代艺术展成为大众焦点,由纺织厂改建的M50创意园成为沪上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之一,每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这里,在老建筑里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本周,“老建筑新价值”的探访脚步,将从M50开始,走入东方国际集团旗下的创意园区,探寻曾经记录着城市变迁的工业遗产如何顺应时代,迎来华丽变身。
传承“上海纺织人”的拼搏精神
M50是目前苏州河沿岸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园区,其前身是由徽商周氏家族创立于1917年的青岛华新纱厂,但随着“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才由青岛迁至上海现址,并以英商注册为“英商信和纱厂”,解放初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后来相继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春明粗纺厂”。“上世纪末,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纺织产业响应国家号召,将部分市中心的厂区搬迁至外地。原来的这片厂区就暂时空置出来了,但就是这样一片看似破旧的厂区,却被艺术家薛松发现了。2001年,他把个人工作室开进这里,是M50第一位入驻的艺术家,至今他还依然工作在这里。”说到那段历史,M50的新业务拓展部总监黄薇不无感慨。自薛松工作室入驻后,莫干山路上这片具有历史遗迹感的空间渐渐为人所知,并深受艺术家群体的喜爱,由此,艺术家开始自由聚集在M50。
说到M50的品牌名称,许多人或许能从字面上猜到它的由来,莫干山路50号,取“莫”的首字母“M”正巧又是50号,因此M50就是“莫干山路50号”的英语简写。而其中还有第二层含义,“M50内的历史建筑正好有50栋,这些经历城市变迁的工业建筑正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据黄薇介绍,从棉纺厂到现在的M50,园区共经历了两次比较系统的外立面修建,但基本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为的就是保留这些近百年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如今从部分建筑内部还可以窥见当年棉纺厂的一些细节。
说到M50里的建筑亮点,不得不提的就是这里的大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温度计’烟囱是黄浦江沿岸的一大标志,也是市区内最高烟囱之一。与之不同的是,M50的烟囱是由全砖砌起来的,也是苏州河沿岸的一大标志。”
“另一个亮点,则是原来棉纺厂保留下来的一套机电设备。这是1938年信和纱厂负责人从德国购买的一套西门子发电设备,直到2001年这套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设备仍然可以使用,后来由于厂区停产,这套发电设备就闲置了。”不过,现在的M50保留了这套设备,现仍在园区的5号楼内,作为一处重要景点供游人观赏。
从纺织厂到艺术园区180度的转变,也是其上级单位上海纺织集团在新时代的另一种转型。一身艺术气的M50体内仍传承着“纺织人”的血脉,其实“传承”这个词始终烙印在M50每一代员工心上,即使是现在,M50也以“上海纺织人”的烙印而感到骄傲。
园区一角。
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间
目前在M50的单位以艺术机构和设计创意公司为主,有168家,分别来自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颇有特色的项目。
譬如,位于园区内的“半度雨棚”,融合了“餐饮、音乐、演出、体验课程”四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主要发展保护中国传统民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编曲改良,更适应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在“半度雨棚”里每个月定期举办现场民乐演奏会,同时还有不定期的音乐分享和现场体验课程。他们将原来乏人问津的传统民乐真正服务于公众的生活。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氛围就是M50未来的转型重点。另外,园区里还有女红、竹编、陶艺、皮具、银饰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很受大众欢迎。
而一些针对年轻人的新玩法正在让M50变得更加青春洋溢。在M50艺术季《UNFOLD上海艺术书展》上,园区与艺术书店香蕉鱼联合将艺术、书籍、设计、创意、音乐、美食等艺术表演形式带入公众生活之中。《UNFOLD2023上海艺术书展》今年将在M50举办。预计将迎来240家国际国内参展单位共同为上海的读者呈现来自艺术设计、摄影插画方向的书籍、版画和周边印刷品,涉及艺术机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设计工作室、艺术出版社、独立书店、艺术家个人、纸行、印刷厂等多样丰富的参展性质,M50艺术园区外场也将迎来30多家生活方式品牌摊位,为这座城市带来丰富的艺术+阅读的纸本凝聚力和无穷无尽的青年创作力。
“上海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都市,越来越多的创意园区也预示着上海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融合和充沛的创意文化人才储备,对于上海文化建设是一件好事。”随着竞争力的增加,M50也在取百家之长,从同行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作为上海创意园区的“鼻祖”,M50一直在探索一条将艺术、创意带入百姓生活的道路,M50艺术季和大学生创业市集正在不断激发这个成熟创意园区的新活力。此外,园区对青年艺术家及创新创业项目都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也能让更多有想法和创意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让M50成为虚拟艺术社区
如今,M50作为一直敢于“吃螃蟹”的引领者,又在探索下一站风口。对于M50“元宇宙”和“NFT”等相关话题,记者采访到园区内的银杏数藏NFT艺术家冬菇长官,她认为线下艺术机构与NFT技术结合能降低艺术品收藏的价格门槛,让艺术品的收藏消费成为一种日常消费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真正消费NFT的藏家还是少数,还需要有很长一段培养期。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廊负责人表示,他们在M50里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元宇宙、NFT等新概念数字收藏的崛起,仍属新鲜事物,画廊尚在观望状态。这种观望模式可能是出于常年经营实体画廊后的谨慎,也可能是对于疫情以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波动所带来的担心。
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促成新的艺术消费模式从线下走到线上,赋予园区、艺术机构和藏家展开多方对话,无疑,M50正在发挥自己的“平台”特质推动和促成这些数字领域的变革,也在探索一条不太寻常的园区经营路径。园区方告诉记者,未来“元宇宙”项目将在M50落地,打破时空边界,希望能让M50成为一个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虚拟艺术社区,真正突破现实“次元壁”,将艺术展览随时随地、冲破空间局限,直接带到人们的眼前。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