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海不只想尝试大闸蟹,大提琴名家卡普松希望古典乐能吸引年轻人
2023-04-2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4月20日和21日两晚,法国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将携手钢琴家杰罗姆·杜克罗斯,在上海音乐厅为沪上古典乐迷献上两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作为当今国际乐坛炙手可热的大提琴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特邀而来的卡普松,是乐迷们翘首以盼三年首位登陆沪上舞台的海外知名艺术家。演出前,他除了讲述了自己的音乐会安排,还告诉记者:“我非常喜欢上海,我很好奇中国的大闸蟹,很想尝试一下这个新食物,但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当季。”

这是一场早在2020年就已签订的演出,卡普松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之邀,早已期待着来华和中国乐迷见面。今年3月16日相关政府部门恢复对涉外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后,艺术节中心第一时间官宣了卡普松的定档消息,两场音乐会门票很快售罄。作为今秋国际艺术节预热的演出,悠扬的大提琴声拉响了艺术节回归的音符,满场的上座率,则体现了观众们对于今秋国际艺术节的期盼。

卡普松抵达上海时,眼尖的乐迷发现他的帽子上有“Paris 2024”的字样——作为全世界交流最便捷的方式,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和艺术一样,都没有国界之分。他也希望自己能用音乐这样的通用语言,和全球乐迷一起支持巴黎奥运会,“无论是文化还是背景,不同的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但音乐的确是一个奇迹,不论肤色,不论宗教,这种语言在全球都是相通的。”

2019年,卡普松曾经来到中国演出,而这次回到中国,来到上海,他说自己“非常开心”,中国的观众在他看来“很热情,现场有很多年轻人”。他说,接下来一段时间他还会再来好多次中国,“可能是9月和12月,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到访,也很高兴可以来到中国这么多次。”

本次演出,与戈蒂耶·卡普松一起登台演奏的是钢琴家杰罗姆·杜克罗斯。“他是我最长久的音乐伙伴,我从15岁起就和他一起演奏。我们心灵相通,在音乐语言上具有很强的默契。”值得一提的是,卡普松此次使用的乐器是一把1701年由马特奥·戈夫里勒制作的大提琴,该琴音区饱满,富有表现力与穿透力,与卡普松所擅长的抒情和富有歌唱性的演奏风格相契合。“我很幸运能演奏这把大提琴,每天你都能找到新的色彩,它已经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他说。

记者获悉,为满足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听觉需求,上海的两场音乐会风格迥异。4月20日的第一场音乐会,卡普松将带来舒曼的《幻想曲》,旋律极富戏剧性色彩,充分展现作曲家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贝多芬《A大调第三号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以饱含炽热的旋律诠释了对德国后世音乐家和德奥音乐的影响。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充满了悲凉的情绪,配上大提琴深沉厚重的独特音色,凄美而动人。

4月21日的第二场音乐会经过卡普松的精心编排,曲目以更加轻松愉悦,风格多元的流行、影视金曲的改编曲为主,耳熟能详的旋律,将更好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其中有卡普松早年录制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曾被《BBC音乐杂志》形象比喻为“从长长的旋律枝蔓上结出了金色的果实。”此外,由影视歌曲改编的《辛德勒的名单》《彩虹之上》《玫瑰人生》《雨中曲》更是百听不厌的经典之作……不管是古典音乐小品还是电影金曲改编,都将是古典乐迷不容错过的音乐之旅。

对于既弹勃拉姆斯、贝多芬、巴赫,也弹电影音乐、法国歌曲、皮雅芙的作品,卡普松说:“探索古典之外的这些剧目,首先当然是我们很享受这么做,此外还有很多理由,其中之一便是扩展我们的听众群体,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这世上并不是只有古典音乐,你们可能也知道前不久我刚在法国和Black Pink合作,我们一起同台表演。文化之间,需要交流互换,比如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艺术家之间,也是一样的,音乐家们需要互相学习并且激发灵感,这种合作是重要的,我们也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来到音乐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