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开启博弈,话剧《爱·AI》焕新回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4月20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编剧李然创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徐紫东执导,吕游、张芸联合主演的原创小剧场话剧《爱·AI》迎来首演。
该剧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扶持项目,于4月20日至4月30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上演,故事呈现一段关于人与机器之间爱的博弈,并在爱的探寻中感知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的联结。
// 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情感边界 //
人工智能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带来了便利、创新和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思考。话剧《爱·AI》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未来世界的视角,以一个落魄诗人和一位人工智能“女性”助理的相遇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情感之间的纠葛与共存。
人类的爱也许复杂,有许多的考量和计较;机器人的爱是简单的,不求回报,甚至无需理解,该剧的核心主旨相较上一轮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导演徐紫东说:“本轮《爱·AI》相较于之前一轮有了新的思考,故事的侧重点放在了人类与AI对爱的不同理解,AI的爱也许更接近于爱的本质——只要对方快乐,做什么都愿意。我们想通过这部戏能传达给观众的,大抵是爱的本质是什么,及我们与爱的距离是什么。”不同侧重点的呈现是主创希望给观众带来更多对于未来人类和AI之间关系的思考。
// 孤岛之上构建全新舞美 //
一个色彩多变的胶囊太空舱、一方狭小逼仄的“弹丸之地、一座被沙与水包围的“孤岛”,这是《爱·AI》本轮焕新的舞美设计。基于男主人公董先生这样一个没有工作、生活杂乱、情感空虚,充满困境而抑郁寡欢的文学创作者形象来进行具体描绘,舞美设计上把董先生的家设置为“实际生活区”与“回忆区”两个空间。
实际生活区着重强调科技与工业技术结合的设计理念,表现的是符合剧中具备“未来感”的人类生活状态;回忆区则通过对“尘封”的老物件的缓缓揭开,娓娓道来一份不愿被触碰的情感、一段被埋藏的记忆,舞台上运用了沙、日光管、太空舱盒子、象征水面的镜面等元素;以沙地设计营造“回忆岛”,以人造平台构建“生活孤岛”,两者之间用水连接又以水相隔,勾勒出一个脱离生活却又展现生活的环境,角色与舞台互相丰满,理性科技与感性文学之间的相互映衬,共生共存。
整体色调采用了红、蓝、白三色。蓝色,是舞台与剧场的主色调。置身由光线打造的蓝色宇宙,时间无垠、空间无界,仿佛高速发展的科技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故事背景;回忆区的白色则是一种"覆盖"意象,是对回忆的封存和回避,在具有龟裂感、陈旧感的白色之下逗漏出一点家具原本的颜色,这样的“白”是有层次、有质感、有情绪、有时代感的;而实际生活区的“白”,代表着一种纯粹的功能性和科技感,没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因此是光洁、平整、中性的;在满空间的“白”中结合了一抹“红”,红色寓意了人类生命、情感、创造力。破碎的红色画布散落一地,埋葬于沙土之中,象征了董先生想埋却始终“埋不干净”的破碎的心,又隐喻了他表达内心秘密的诗句。
舞美设计上的对比与交织,让观众在剧中感受到了未来和过去之间的巨大反差和跨越,也感受到了科技和情感之间的缠绕和冲突。当科技遇见回忆,当理性与感性交融,一场关于人与AI之间的爱的演绎正在舞台上展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