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话剧《雷雨》5月登陆美琪大戏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由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宝山沪剧团)创排的方言话剧《雷雨》将于5月12日至14日正式登陆美琪大戏院,连演三场。
上海市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保杰表示:“邀请方言话剧《雷雨》来美琪演出,是经过了详细的调查,是基于这部作品的优秀口碑,是源于观众的口口相传,看过的都说好,更是对宝山沪剧团出品的作品充满信心!”这样的信心来源于多方面,在作品口碑上,方言话剧《雷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方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肯定。
在4月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起创排方言话剧《雷雨》的初衷,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说:“我们沪剧就是上海的声音,传播、传承上海话,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就想先从经典作品开始试一下,曹禺先生的《雷雨》我们都熟悉,用沪语来演话剧,一来可以给我们试水一下市场,让大家感受一下沪剧之外的市场;二来也是用话剧来给我们的演员做表演训练;再有一点,如果这个剧最后能给沪剧引流来更多的观众,并且引发整个沪剧和戏曲圈的思考,那我觉得,未尝不是为这个剧种做了一点贡献。”
沪语是海派文化的切口,沪剧要振兴,培养沪语的群众基础是关键,这也是宝山沪剧团“破圈”排演方言话剧《雷雨》的初衷,他们从夯实沪语土壤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通过上海方言的流行给地方剧种带来新的引流,进一步打响“海派文化”品牌。
方言话剧《雷雨》不是赶时髦,而是用一批纯正上海方言的沪剧演员(靠上海话“端饭碗”的),在引导和普及上海话,是一次繁荣发展戏剧的尝试。连曹禺先生的女儿万方老师都表示“有机会我要看看上海方言是怎么来演绎《雷雨》”。
舞台呈现上,创新的舞美设计为该剧打造悬疑感浓重的舞台,整部剧的色彩选取上也偏向深沉的明艳,以高级灰为主基调,在大色块的基础上,更极致地体现当代人的“极简主义”。众所周知原著《雷雨》的地点是北平周公馆,此次改编将其搬至到上海,通过舞美的创新为这部“北戏南演”的作品注入新的舞台灵魂,注入海派文化,这也是我们从“上海话”走向“上海化”的审美转变。
为了让本次美琪大戏院的《雷雨》演出达到最好的社会反响,剧场方和剧团方都非常重视,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亲自挂帅,首次成立演出宣发工作组,重点关注年轻观众这一群体,组织年轻人讨论宣发方案、剪辑短视频、策划剧本杀文案,用微信、抖音、B站、小红书、网络直播间和剧本杀等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明确“卖票”目标。并与学校加强联系,做到“课堂学雷雨,课后看雷雨”,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的沪剧团,在具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美琪大戏院,将这部具有9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的《雷雨》进行全新演绎,想必也能迸发出绚烂的艺术火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