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发展的希望,筑渠引流,让青年英才各显神通
2023-04-27 青年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未来所向、希望所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青年人才和城市共成长,上海共青团创新实施“海聚英才青年专项行动”,包括海外青年人才引智、创新创业青年人才伙伴、基础创新青年人才培育、青年技能人才振兴、城市治理青年人才引领五大行动,筑起条条大道,让年轻英才尽显其能。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以赛聚才  

搭建“集众智”的广阔平台

上海宇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周文波是一名药物研发者,负责研发的两款国家1.1类新药2021年成功进入临床申报。孙吉所在的上海豪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完成首台国产5G信道测试仪研制。在参加“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后,他们获得的全周期创业项目扶持让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由团市委联合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委、市商委、市科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委等10家单位连续9年举办的“创青春”大赛,累计吸引1.2万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参赛,获奖项目近500个,为全市青年展示创新成果、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优选方案”。

迄今为止,127个上海赛区选拔推荐的参赛项目在“创青春”全国赛中取得了各类奖项成绩。在历年参赛企业中,也涌现出了得物App、哈啰单车等独角兽企业。

以“临港杯”第九届“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本届大赛紧紧围绕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别是上海“3+6”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三大新赛道,推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数字场景、文体消费等7个单元赛,分别由7个团区委承办,吸引2000余个项目参赛。各单元赛经历单元初赛、复赛等环节,从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管理团队、运营状况以及社会效益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决出70个项目参加上海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

而从这一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则能“更上一层楼”。对于获奖企业,不仅能获得资金奖励、跟踪服务、人才推荐三方面支持,在“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等更高平台项目中,也能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这些青年人才在这些培养平台上快速成长,他们的企业也引领起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风潮。

上海共青团持续推动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以赛聚才是广泛发掘青年创业人才的一道“良方”。集众智、汇群力、促合作,上海共青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优秀”与“优秀”碰撞,以“伙伴”行动引领更多青年发展机遇。这一创新创业青年人才伙伴行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基础创新  

既要“栽树”也要“育种”

2022年8月29日,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王智超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刘歆阳伉俪,双双登上领奖台,并肩成为“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获奖者。

第一届就报名参加,落选后,第二年王智超鼓励妻子和自己一块上,迎来了双喜临门。夫妻俩都专注于医疗前沿领域。在王智超看来,评选既是一种激励,也为年轻科研工作者打造了一个“集聚”的平台。“能与业界大咖、各领域科学家朋友交流,对自己的科研道路也有不少启示。”他说。

坚持以评促优,正是“海聚英才”项目所探索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创新模式。从2021年起,“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以更开放、更具全球视野的评价和选拔方式,从世界科技前沿、新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战略方向,每年评选出35岁以下的35位获奖者和15位提名奖,逐步探索形成了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评价选拔机制,让更多年轻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荣誉加身,也让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添激情。“身处宇宙演化的历史洪流,面对着高能粒子物理实验中那些闪耀的微观碰撞与智慧的星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应怀有科学梦想与探索的勇气与热情,永远做浩瀚星海的追光者。”获奖后的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李数这样表示。

除了35岁以下青年,“海聚英才”同样聚焦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开展创造发明、自然生态、智慧城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类别的少年儿童科创活动,引导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激发创新潜能。截至2023年3月,共有6300余名选手参赛,选拔产生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20名,评选小院士提名奖30名。

基础创新青年人才培育行动中包含的竞赛活动还有很多,包括“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课外活动竞赛、“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上海共青团通过搭建多层次的赛事平台,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加强基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以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基础创新的种子被牢牢根植。

实施海外青年人才引智行动

启动成立留学归国青年和海外侨胞青年骨干库,首批吸纳35岁以下的优秀海外归国青年52名,95后占比37%。根据成员特征,分设组别,分层分类拓宽联系和服务,在归国青年求学就业、落户安家、创新创业、中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务。

实施青年技能人才振兴行动

办好“奋斗杯”上海市青年技能大赛,开展职业融入、能力提升、典型选树、组织凝聚,加快培养上海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技能人才,累计20529名选手参赛。通过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岗位建功平台培养、选树技能青年人才。

实施城市治理青年人才引领行动

实施社区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深化团青骨干参与业委会建设,全市各级团组织联系40周岁以下青年业委会委员人数达2993名。开展上海青年知行计划·城市微更新设计大赛,打造青年红色文化集聚地。推进“乡创 50”上海市乡村振兴青年人才促进行动,挖掘、凝聚、培育一支“三农”青年人才队伍。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