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专业拥抱特殊学生的多样性!虹口区打造高质量融合教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每个特殊儿童的成长。昨天下午,虹口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暨“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区工作推进会上,虹口区分享了区域融合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行动,并为5个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授牌,全方位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位儿童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重点保障各类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中平等参与、优质发展。2011年,虹口区成为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验区,10余年来,秉承为特殊学生提供公平而高质量教育的价值追求,用爱与专业拥抱特殊学生的多样性,助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虹口区已设立了一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9个学前特教点、39所随班就读中小学、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前、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各一所学校开设特教班,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密云学校为骨干、特教班和送教上门为补充、学前和高中职业教育两头延伸的一体化特殊教育体系。
近期,虹口区教育局又发布了《虹口区融合教育学校建设行动倡议书》,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的行动倡议,指明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的融合教育推进方向。同时,虹口区教育局还发布了“五大体系”,建立了“五个片区”,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整体部署区域融合教育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倡议书》提出了“积极建设融合教育学校”的倡议,凝聚了“人人都是融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描绘了“让所有儿童能在儿童友好环境中享有优质、包容教育”的愿景。虹口区把握融合教育的核心概念,凸显“三个转向”,为融合教育现阶段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融合教育服务对象,从“部分”转向“全体”。当前,融合教育不再是面向少数残疾儿童的教育,已经走向了面向所有儿童的教育。虹口区主动拓展融合教育对象,正式提出“让所有的儿童能在儿童友好环境中享有优质、包容的教育”。二是融合教育责任主体,从特教转向普教。融合教育的责任主体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方法、策略也应该掌握在普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手中。倡议书提出了“校(园)长做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标志着融合教育主体已由特教转为普教。三是融合教育工作形式,从附加式转向并轨式。虹口区认为融合教育不是学校的附加工作。此次倡议书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将融合教育整体纳入学校办学文化和组织管理”,将融合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转向了并轨式的工作方式。
区域融合教育“五大体系”,即管理保障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分层支持体系、适性课程体系和“云支持”体系,则厘清了区域融合教育的发展脉络。此外,虹口区还研制印发了《虹口区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开展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让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都能就近享受到优质的融合教育资源与服务。
据悉,虹口区共建立了5个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其中,依托小学学区化办学,建立4个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覆盖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托南湖职业学校,建立第五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辐射高中及职业教育学校。片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将积极发挥引领辐射、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作用,为片区内各学校、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提供指导,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及家长提供个案指导和咨询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