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丨白响恩:新的时代,给所有人实现梦想的机会
【编者按】 青春的光芒是什么样的?是年仅20岁就拿下精细木工项目世界冠军的邵茹鹏,用热爱成就“当代鲁班”;是28岁就成为我国首位穿越北冰洋女驾驶员的白响恩,将炽热的个人梦想融入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从无到有破解“卡脖子”难题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潜心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在十年磨一“舰”后获得的强烈成就感。
他们的青春,流光溢彩。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来自上海的他们位列其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他们的故事和成长,体现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图(除署名外)
“船长的这个椅子能坐吗?能,但坐上去很不舒服,这个设计的初衷就是防止船长坐在上面打瞌睡;这个铃声谁能听到?只有船长能听到,因为要尽可能让其他人好好休息”。站在上海海事大学的吴淞号教学船船长室内,如今是商船学院副教授的白响恩对着大一本科新生不断抛出问题,这位中国新一代女船长,似乎想起了10年前自己作为“雪龙号”二副两度驾船穿越北冰洋的光荣岁月。
“以前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女性也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刚刚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她感慨地说,“这是个人的兴趣使然,更是新时代的必然。”
// 回忆驾驶雪龙号的往事 //
1984年出生的白响恩,出生于一个航海世家,“我外公是一名海员,我父亲也是在船舶公司工作的,所以我小时候家里茶余饭后聊的话题,很多都是跟航海或者船舶相关的事,我很感兴趣,也会去了解一些航海的知识,最终从事了这样一份职业。”
她的高光时刻,是在年仅28岁时,作为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破冰船“雪龙号”二副,两度驾船穿越北冰洋,航行18500海里,她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
白响恩在驾驶室。受访者/图
“我还记得自己当年出发前非常激动。因为第一次真正能够把课本上学过的极地航行和冰区航行的一些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前往冰区,在海上感受一下在冰中航行的技术难点是如何攻克的,很兴奋,又觉得责任重大,毕竟我当时第一次去北极的时候,也是我们中国船舶首航北冰洋。”她说,首航就意味着有太多未知,“在未知的世界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尽可能保证我们‘雪龙号’的安全,这都是我兴奋之余告诫自己的。”
那次航行,果然遇上了她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是2012年的8月30日,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晰,因为真的非常难忘。”她回忆说,那天凌晨船舶在穿越了两道冰脊并试图穿越第三道时,被冰卡住了,“整个船都被冰包围,而我们的船尾又没有破冰能力,刚刚破碎的冰被两个气旋堆积到了尾部,算是被前后夹击了,根本没办法动弹。”
商船航行不太会遇到这种困难的,“雪龙号”遇上则不算意外,“这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团队的力量,全船所有人拧成了一股绳,通过基于系统学习的冷静思考,最终顺利破冰脱困回到上海母港,这种精神,真的是教科书上没办法学到的,只有身临其境,体会到了,才能够跟别人分享。”
// 女性打破航海业的男性垄断 //
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难得的驾驶体验,白响恩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为中国新一代女船长,在这个传统以男性为主导的领域,实现了突破。“小时候我只是想去开船,并没有想到男性主导还是女性主导,懂事之后才发现,这个行业确实没有那么多女性,”她说,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在全国首次招收了女生,这一“传统”才被打破,“在这之前,全国是没有一所海事学校招女生的,这意味着你连考驾照的机会都没有。”
有这样的“传统”,当然更多地是基于客观原因,比如以前船上大量的是重体力活儿,女性并不是很适应,“但现在随着航海科技的发展,这些重体力活的劳动已经被新的航海电子设施、设备所取代,这也给女性从事这份职业带来了不少的便利,给有航海梦的女性以平台和机会。我至今都觉得,能到这座航海的高等学府来学习,是我人生的幸运。”
“之所以能够成为船长,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得益于学校的培养、平台的机会和家人的支持。”白响恩坦言,“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成为自己。”
她说,如今在船上,女性可以发挥很多优势:“像我们都是国际远洋船舶,经常靠岸,要接触一些国外的海事官员以及一些港口国的检察官等,女性的沟通能力可能会更好一些;同时,船上有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女性可能会更加细腻和专注一些;此外,船上的台账非常多,需要整理的工作文件特别多,女性仔细的优势也能够发挥出来。”
白响恩工作中需要经常瞭望。
如今的白响恩致力于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推动航海理论研究的进步。据介绍,她作为特邀专家参与编撰的《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填补了我国极地水域航海图书资料的空白;主持编撰的《北极(西北航道)航行指南》,为海上丝绸之路备用通道建设打下基础;她参与编写的《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首次以航海领域学术团体的客观声音,向世界表明南海的航行是自由安全的,为南海航行状况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和结论。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极地航行和港航专项课题72项,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其中《中国商船开辟极地航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技特等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航海科普实践》项目获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梦”、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 个人梦想和时代机遇相互成就 //
从一个梦想开船的小女孩,到成长为一名女船长,再到如今在商船学院任教,成为研究生导师,白响恩延续着她对航海事业的热爱。即使现在有了家庭和孩子,无法一年8—10个月都在船上,她仍然会兼顾到家庭和个人价值实现,会利用寒暑假3个月的时间,一年出去跑一趟。
她记得,自己当年读书的时候,300多名学生里面只有20余名女生,“但是现在我们不管是航海专业、轮机专业,还是电动电气专业,海事大学3个水上专业都招收女生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加入到我们这个行业当中。”
去年,国际海事组织增加了一个节日,每年的5月18日成为了国际海事妇女节,“当然海事妇女的定义比较宽泛,所有从事海事相关领域的一些工作,比如说海事法律、船舶买卖、航运金融都属于海事服务的工作范畴,但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女性,我们有了自己的节日,还是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女性力量越来越壮大了。”
理论联系实际很受学生们欢迎。
这是全球的发展趋势,但同样有白响恩这样的先行者们的积极影响。“有一次我在开学第一讲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们为何要选这个专业,有个女生主动举手说,在高中举行18岁成人礼时,我去她们学校做过一次成人礼的讲座,然后她就被海事大学的航海专业吸引了,最后慕名而来。”
这就是青年榜样的力量。“我和同学们都说,如果真喜欢这份职业,应该先上船工作一段时间,了解船的知识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想想解决方案。与其说是在工作,不如说是人生中一次很好的历练,这不仅仅是技能上的,更多的是磨砺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以后转到陆地上来,工作和生活,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啊!但我希望,通过航海的锻炼,能让他们意识到,办法永远会比困难多,只要自己砥砺前行,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