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丨第七〇八研究所的107将:舰下水的那一刻,我们懂得了何为自豪和奉献
2023-05-03 青年

【编者按】    青春的光芒是什么样的?是年仅20岁就拿下精细木工项目世界冠军的邵茹鹏,用热爱成就“当代鲁班”;是28岁就成为我国首位穿越北冰洋女驾驶员的白响恩,将炽热的个人梦想融入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从无到有破解“卡脖子”难题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潜心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在十年磨一“舰”后获得的强烈成就感。

他们的青春,流光溢彩。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来自上海的他们位列其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他们的故事和成长,体现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图(除署名外)

2021年4月23日,两栖攻击舰首舰“海南舰”交接入列;2022年,“广西舰”“安徽舰”也相继入列。看着新闻里的镜头,负责船体结构设计的工程师刘晓冰什么话也说不出,跟着别人一起激动,却不知道自己何时已经湿了眼眶。比他年轻几岁、负责总体设计的潘露峰和负责通信导航的钱帆两位小伙子,也有同样的感触。

“以前总觉得‘默默奉献’‘幕后英雄’是一些只在课本和新闻中见到的大词,离我们很远,但现在才真正理解了这些词的含义。”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刚刚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作为团队107位成员的代表,三位设计师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说,“原来,幕后英雄就是为了十年磨一‘舰’,带着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坚守在各个岗位的身边人。”

    从无到有十年磨一“舰”    

在“海南舰”诞生之前,我国大型两栖作战舰船领域的空白亟待填补,存在不少“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攻克。第七〇八研究所团队负责的,是舰的整体设计。三位设计师都表示,“其实最大的挑战,就是因为舰变大了,内部布置也变复杂了,两栖船是非常大的,那所有的技术都必须要重新来,并不是简单的扩大。”

这些技术,从外在的船型设计、重载甲板结构设计,到动力设备,再到重负载接脱排、超长轴系对中等关键技术,以及动态信息实时交互等技术,都需要完成突破。刘晓冰说:“我负责的船体结构设计,难在哪儿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原有的技术是造3层楼的,现在要你造8层楼,这并不是简单地往上叠加就可以,技术都完全不一样了。”

刘晓冰

潘露峰也说,两栖攻击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总体上,它需要有更高的装载能力,跟其他船比起来,两栖攻击舰从总体外观上来看,有更高的干舷,干舷高了,才能容纳更多层甲板,提供更多的装载空间。但干舷高了,设计上就需要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影响,比如海上航行就会承受更大的风载,需要提高整个船的抗风能力,确保稳性安全。

即使我们现在认为自己比较有优势的通信技术,其实在大型舰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钱帆说:“海上条件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经常会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就需要一些冗余设计,保证通信安全。”

包括他们在内的设计团队共107人,堪称第七〇八研究所的“107将”。这些干将在研发设计阶段,啃下了设计准则、总体布局、舰机适配、大框架结构等方面的硬骨头,为各阶段设计提供了规范标准和审图依据。最终,十年磨一“舰”,终于诞生了我们自己的两栖攻击舰,使我国跻身全球极少数能够自主研制大型两栖攻击舰的强国之列。

    现在懂得了什么叫幕后英雄    

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钱帆是位跳街舞的时尚青年。“我刚进所里时,遇到我们所70周年庆,我还上去表演了个街舞,”但渐渐的,他发现工作太忙了,一个又一个排着队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让他无暇再去“翻腾”,“可是我们也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所以我就加入了集体活动,一起打打篮球什么的。”

钱帆

他们都很忙。潘露峰虽然在攻击舰正式下水后才来,没有参与前期的基础研究,但他很快熟悉并忙于大量的设计和技术协调工作中,“白天忙着各方协调,等真正要干自己的专业工作时,一般都已经是晚上了,因为我的工作节点很紧,必须在明天几点拿出什么报告来。那时我刚刚结婚,但我和我太太一起晚餐的次数非常少。”

然而,他们从未动摇过。“没来第七〇八研究所前,我们其实也了解过所里的情况,因为有很多师兄师姐都在这里,其实大概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工作环境。我们虽然是双休,但其实完整的双休是很少的。”

对于第七〇八研究所的年轻人来说,这已成为常态,“大家都有一种责任感,比如你画了个图、写了个报告,你得对它负责,每个人都要守着自己的责任田,出了问题,你得快速响应。”

在两栖攻击舰在试验试航阶段,还组建了青年突击队,对现场发生的状况和使用部队提出的问题快速响应,作出专业解答,提供解决方案,完成了2000余项系泊航行性能验证试验项目,确保舰船按期、高质量交付。在鉴定定型阶段,克服疫情影响,组织了近百家工业部门千余人次,辗转渤海、东海、南海,连续驻舰奋战260余天,完成了高海况航行和多任务适应性等高难度试验项目,为人民海军快速形成新质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晓冰作为工程师参与了试航,以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结果在舰上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年年上船年年吐,很无奈,我就是那种坐船就要吐的人,吐个两三天,每天都晕乎乎的,但你适应了这种晕乎的感觉,还是得去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克服了种种困难,等到舰艇下水的那一刻,有了亲身经历,他们终于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幕后英雄。

    年轻人的成就感来自交船一刻    

都说年轻人工作,需要成就感和价值感来鼓励自己,但作为军工科研人员,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成员们,早已习惯了默默做事。“如果能解决掉一点技术上的难题,推动研究往前走一步,那我们就会很有成就感,”他们说,“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平凡的人。”

科研人员都能体会,这种需要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然后再完成实践应用的岁月,有多漫长和寂寞。根据公开资料,“海南舰”确实足够庞大,装载能力惊人。“结构的跨度越大,其设计要求越是高,就类似于我们的跨江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都有很大的跨度,需要靠两个支点把整个桥面吊住,需要精准的设计,才能做到既安全又用料最少,结构也是一样的。最关键的是海上复杂海况下的载荷极其复杂,这是个技术难点,从最开始的制定设计方法,到模型试验、方案对比和安全性评估,我们花了至少三年时间。”刘晓冰说。

漫长岁月里,和亲朋好友吃饭,和同学聚会,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问起他们的工作,总会夸赞他们在做“高大上的事情”,但因为纪律,他们只能扯开话题,最多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像在造房子”“像在搞装修”。

“平时攻克下一个难题,我们有成就感,真正到了交船的时刻,当看到新闻报道画面里,我们设计的船航行在大海上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无比的自豪,会想到,我也为这艘船作了一部分贡献,为祖国的海军事业、国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毕竟,我们花了整整10年时间做出了这样一个拳头产品啊!”刘晓冰说。

潘露峰

更可贵的是,这样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一个团队里是会传承的。2020年进所的钱帆和2021年进所的潘露峰,虽然缺席了前期设计阶段,但在后期参与时,看到先行者们画的一份份图纸,学习他们优化了一遍又一遍的三维模型记录,潘露峰说“在船正式下水后,我们一样会有强烈的自豪感,这毕竟是我们团队设计的啊!未来,这些都需要传承下去。”

据介绍,目前,团队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项目,近3年累计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专利11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3项。团队成员中,1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国船舶集团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团队中,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成长为两栖攻击舰研发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而团队的这份荣耀单,也正在不断加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