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 奋斗有我|同济大学团委:以信仰点亮青春风貌,助力青年加速度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蒋文婕
近日,全国“两红两优”光荣榜揭晓,全国296个团组织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经过组织推荐、考察初审、复审等流程,获得该殊荣。
曾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同济大学团委构建“聚沙成塔”组织育人体系、优化“多元融合”社会实践模式、开创“启”系列科创育人平台、打造“同济出品”原创文化产品,在伟大时代助力最有信念、陪伴最有梦想、激励最有情怀、鼓舞最有激情的同济青年。
用信仰点亮青春
加强引领力、组织力
在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济大学时代声音青年讲师刘思敏进行了以“守望信仰-谱写百年华章”为主题的分享。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筚路蓝缕与风雨征程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下,以陈延年、郭凤韶等民族英雄的事迹为切口,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这正是同济大学团委加强思想引领,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的一个缩影,由校团委打造的“党的二十大同济大学青年师生宣讲团”,截至目前已面向全校师生、周边青年中心、街道社区、园区、共建单位等开展1200余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理论宣讲活动。
校园之内,同济大学团委不断加强共青团思想建设和阵地建设。由校团委创立的时代声音传播社打造了同济青年主题团课54节,面向基层党组织、团支部、班级、社区等开展“送团课进支部”,通过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讲交流主动走近青年、传播青春正能量,每年覆盖约2万人次。在同济团委拍摄的《青春,为祖国歌唱》《万疆》《领航》等主题MV里,同学们用青春之声唱响时代之音。以青马工程和时代新人研习营为抓手,同济团委建设“聚沙成塔”式组织育人体系,五年来累计培养团支书1500余人,举办时代新人研习营,集中培养校院两级学生骨干400余人,在校园内唱响了青春的最强音,助力同济学子成为这个时代有信念、有担当的青年人。
与此同时,同济团委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团。在深化共青团改革的过程中,持续推进学生代表提案机制,学生会组织改革取得里程碑成果,此外,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健全学生社团全覆盖观测评价机制。这是同济大学团委着力固本强基、有效夯实组织力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服务青年加速成长
践行强本领、勇担当
“老师,你辛苦了!谢谢你教我的内容!”“同学,谢谢你每周抽出一个半小时在线上听我讲课。”这是同济大学向云南地区提供“云支教”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周嘉雨与云南的小朋友杨奇颖以手写信的形式进行的互动交流,心手相牵,守望成长。同济大学跨越地域阻隔,组织学生志愿者投身“云支教”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9000小时,学生讲师们全心投入、全情付出,通过课业辅导、特色主题宣讲等形式向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传递了独属于同济的温暖爱意。
在西部边疆的烈日下、在认知症老人的病床前、在进博会、在浦江创新论坛……都留下过同济志愿者们无悔奉献的青春风貌。为进一步凝聚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精神力量,着力焕发青年突击队的时代风采,同济大学团委打造“同行计划”“梦想教室”等一批重点项目,鼓励同济青年前往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建功立业,为基层建设、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青年进社区”,联动上海市五个区近百个社区,组织千余人次围绕城市治理和美好家园开展实践。自2018年起,同济大学连续五年参与进博会志愿者工作,每年组织超4万人次青年参与脱贫攻坚、社区行动、大型赛会、生态文明等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时长超30万小时。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团委还加强“供给侧改革”,对接青年需求,培育科创土壤,以赛促学,在今年3月进行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同济大学摘得3金3银1铜,总分位居上海第一、全国第五,捧得优胜杯,获奖作品涵盖机器人、电磁超算、灾害监测、AI赋能农业等方向,呈现了基于基础研究和交叉创新的科创成果。
为青年成长按下加速键,同济大学团委依托同济创业谷,五年来同济大学孵化创业项目百余项,每年举办同济创业日等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近200场,吸引近万人次参与,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实践通识课程,加强优秀青年(集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未来,同济大学团委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自觉担当尽责、心系广大青年,团结带领广大同济青年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蒋文婕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