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杂技讲好故事?杂技剧《天山雪》的青年演员们给出答案
2023-05-0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杂技归根到底是形体的艺术,因此过去杂技演出多是单个节目,很少能形成一部完整的剧作。自《战上海》一炮而响之后,上海杂技团就一致进行杂技剧的探索。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携手打造的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杂技剧《天山雪》,这几天开始试演。记者了解到,经过不断打磨之后,这部作品将有望亮相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

杂技剧之难,主要难在既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要表现杂技的高难度动作。两者不是“拉郎配”,而是相辅相成。这就使得杂技剧需要巧妙的构思,而且多少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味。《天山雪》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屯垦戍边,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青年奔赴新疆投身边疆建设,再到中巴公路修建(破山开路),一直延续到新时代上海与新疆两地杂技人深化文化教育合作,一幅跨越七十多年的经济援疆和文化润疆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

新疆地貌丰富,援疆建设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艰辛,这也就为高难度杂技动作的植入提供了可能。《天山雪》全剧由13幕21个杂技节目构成。在《天山雪》中,记者看到了立绳、秋千荡人、抖杠等一系列经典的杂技高难度动作,这些动作与杂技剧所表现的环境高度融合,毫无违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新疆“达瓦孜”(高空走索)在剧中的呈现,让人眼睛一亮。这段“达瓦孜”由来自新疆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完成,他们平时行走在大山之间的钢索上,这次舞台上表演的难度小了不少,但是大家依然都非常用心,力求展现最佳效果。

“杂技剧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杂技是否能为剧情服务,而剧情能否给予杂技足够的展示空间。”上海杂技团艺术指导俞亦纲告诉记者,在新疆采风时,看到了很多中巴友谊公路修建过程中的老照片,这给予《天山雪》充分的想象空间:“印度河上的铁索桥,还有挂着绳索悬在山壁上凿路的老照片,那些画面特别适合用杂技来展现。”

令人动容的是,《天山雪》讲的是经济援疆和文化润疆的故事,而这部作品的排演本身就是上海与新疆两地青年情谊的体现。《天山雪》集结了来自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泽普县歌舞团5家演出团体的85位演员,其中26名演员来自新疆。他们提前近一年来沪参与创排,与上海演员共同训练,不断磨合节目技巧及表演默契。

26名新疆演员中,有11名是上海市马戏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从新疆来到上海,在上海马戏学校老师的精心培养和呵护下,练就了一身本领。此次来上海参演《天山雪》,对他们来说就是重回母校,都希望能够在舞台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青年杂技演员苏比努尔·吾甫告诉记者,她是2017年从上海马戏学校毕业的,这次重回上海,又看到了过去很多师哥师姐,感到很亲切。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历历在目,而这次参演《天山雪》是她与这座城市情缘的延续,她每天都能感到文化润疆的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